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80 >>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筑爱同心 积善力行

作者:本报记者 孔德淇

除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活动外,“逸仙思源”计划的学员们还积极践行“逸仙思源”计划“受助、自助、助人”的价值观念,投身公益,服务社会。

正在加载...
  • 1/2

  • 2/2

林晴湄:人本济世 勤劳朴实

“时间流逝、人来人往,变化总是在发生,记录就是为了能够不遗忘”,2015年5月,“逸仙思源”计划一期学员林晴湄牵头成立了“誌”公益团队。据其回忆称,团队名字脱胎于诗序中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为的即是用心记录身边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尽管在成立之初,团队人数寥寥,且极不固定,基本上都是身边关系熟络的好友,但很快地,随着项目的正式启动,联络采访对象,开展面对面采访,收集团队成员录音稿并将其整理为相关文字,到最终排版、推送,分享到朋友圈,等待朋友彼此交流心得,这些琐碎的工作竟成了林晴湄每周坚持在做且乐在其中的事情。

半年以来,从食堂阿姨、宿管人员、环卫工、外卖小哥,到退休院长、创业学子、留学生,“誌”团队成员频繁往返于广州、珠海两座城市以及校内外各个角落,迄今为止,团队依托于中山大学学生处官方微信的【纪录】栏目已顺利发布逾十期。

在此过程中,有人追问林晴湄牵头该项目的初衷,她笑言:“我就是很爱和人聊天嘛。”在她看来,此生路上仍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人与事需要被记录:牵挂孙子上学问题、却不顾自己嗓子多年嘶哑的食堂阿姨;怕黑却在雷雨夜咬紧牙关送外卖、问话时会害羞忍俊的外卖小哥……通过记录下来的故事,林晴湄想要告诉后来之人:曾经的这里,有这样一群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林晴湄同样性格外向,热衷于公益事业。她曾担任国际金融学院“学长团”的负责人,组织院内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她与团队成员共同为“小绿”公益自行车在珠海校区的落地付诸近半年的努力,并在项目实施后亲自跟进,对党员服务队及校园安全文明宣传协会的工作进行指导,期盼能将其办成一个“超过一年的长期项目”……

“人本济世,勤劳朴实”这八个镶嵌在台湾某医院内墙的金字,曾经意外地闯入林晴湄的眼帘,现如今,已默默被她印在了心里。林晴湄表示:“除了投身实践,或许无需再多言其他,这份朴素已与我们坦诚相见。”

郑良知:以足迹丈量公益的广度

大一伊始,“逸仙思源”计划一期学员郑良知报名参加了两个社团:中山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珠海校区广播台。他坦言道,相较于广播台的干练、高效,青年志愿者协会要显得“温柔”、亲近得多。

第一学期,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干事,郑良知就担任了第九届启航支教项目的总负责人,与其他五名干事共同策划了一场为期一个多星期的支教活动。在郑良知的记忆中,那年寒假天气格外地冷,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去到茂名一个极其偏远的村落。“在那里,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他们每天都需要赶早冒寒,走很长的山路来到学校。”

郑良知是六年级的班主任。第一天下午放学,他逐一送班上的学生回家。一路上,郑良知听着孩子们从自己的父母,说到身边的同学,又间或谈起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与乐事,似乎忘了他们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孩。但一旦离开了那里,孩子们不间断的电话和短信,又时刻提醒着郑良知,“他们可能是缺爱的”。

后来,郑良知又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暖心计划”。当时,他被分配到一个名叫“小滨滨”的大龄自闭症男孩的关爱队伍里。在与小滨滨的接触中,郑良知了解到,对方喜欢研究地质问题,常常会问他们地震海啸的成因;会聊起自己在学校的生活,自己的朋友,以及所受到的歧视。郑良知透露,小滨滨知道自己爸爸抛弃家庭的事,因此十分体恤母亲的操劳,将来希望通过学做面点养活自己,同时照顾好母亲。在参与过程中,郑良知体知着人性的善意与温情。

一年过后,郑良知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留在青协秘书处。如今两年已经过去,郑良知满心欢喜,“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郑良知表示,他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了解公益,对公益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指点江山,渡人于“苦海”。后来进入了思源,他才明白“受助、自助、助人”六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眼界开阔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刘柳宜:在公益中探寻意义

“我觉得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除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外,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每次参与公益活动都让我有所思有所感。”大一期间,“逸仙思源”计划一期学员刘柳宜参加了“爱在中大”——关爱后勤员工的公益活动,通过参与绿化工人的工作,她感受到了其中的辛累与汗水,更懂得了体谅他人的工作,爱护身边的一草一花。而在与工人的聊天中,她更接触到了他们平日不为人所关注的工作状态与生活体验。

接着,刘柳宜又相继参加了中山大学化学节志愿者工作、中大90周年校友志愿者工作、寻访中大校友足迹活动等。从中,她明白到了“付出总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逸仙思源”计划二期全体成员:青春健康 同伴教育

据悉,2015年是艾滋病传入我国的第30个年头,疫情已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青年学生感染率不降反升,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有鉴于此,“逸仙思源”计划二期全体成员发起了“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意欲秉承“青年参与,服务青年”的同伴教育理念,通过名家讲座、经历分享、同伴教育等活动形式,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包括预防艾滋病教育在内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技能,培养一批优秀的青春健康同伴教育讲师。

据项目学生负责人、“逸仙思源”计划二期学员郭芃飞介绍,该项目实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培养,校内讲堂,走向中学。前期培养包括了名家讲座、小型沙龙、实践观摩、课程试讲。项目目前得到了来自疾控中心的技术知识指导,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广东青年网络的师资培训。与此同时,校内的心港LIFE House社工服务项目和新生同伴教育项目也为项目提供了实践依托。

为提高队员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同伴教育员教学能力,2015年12月26日晚,“青春健康,同伴教育”讲师培训会在我校数计院报告厅成功召开。讲座特邀的嘉宾有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蔡衍珊副科长,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李小米主任,广东青年网络成员同伴教育优秀主持人蔡伟珊、吴家豪。会上蔡科向我们介绍了广东省校园艾滋病防控现状,讲解了艾滋病专业知识;李小米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校园性教育现状与提升同伴教育工作者素养的方法;广东青年网络的优秀同伴教育员进行了生动的教学示范与互动分享。培训会效果突出,得到了参与队员的积极反馈。

郭芃飞称,在培养优秀青春健康同伴教育讲师的同时,“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也将致力于整合社会与学校的同伴教育资源,立足高校与中学,助力青春健康同伴教育,积极响应“向‘零’艾滋迈进”的目标,支持公共卫生事业。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