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核人才培养对外敞开大门的先驱角色,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成立具有历史的首创性,这也意味着“没有参照系,没有现成经验可资鉴,一切需要兀自摸索”。由无到有,从如履薄冰到锋芒毕现,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以六年的时间跃然走过了法国工程师学院数十年的路程。
探索一:
顶层设计 中法院长共谋宏图
回忆起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筹建和发展历程,中方院长王彪教授说除了感恩,还有不断探索砥砺。“学院的成立获得了政府机构与中山大学的倾力支持,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项目可能是教育部获批成立时间最短的。与此同时,广东省省长基金为学院拨款5000万,用于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平台的建设。”
为助力学院的纵深发展,包括外事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规划办、研究生院、科研院等在内的学校各职能部门,从体制创新到资源配置上,均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中法双方各六位委员组成的学院行政管理委员会是学院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大历任校长非常重视学院建设,都曾担任过学院行政管理委员会的主席。
在学院行政与教学管理中,中、法方院长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中方院长在办学过程中起行政主导作用,整个教学体系以及主要专业课法国主讲教师的派遣则由法方院长负责,而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在内的其他方面管理,则需要双方共同肩负责任。虽分工有不同,但王彪院长认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拥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把学院办得更好。”
作为中法合办的第一个整建制核能专业学院,外界对其投射了许多关注的目光,学院一度面临空前的办学压力与挑战。法方院长Jean-Marie Bourgeois受访时表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每一年,学院都要出台一个新的教学方案,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切都需要设计、构思。”王彪院长亦坦言,顶层设计是当时学院面临的最大考验。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的两国资源定位布局,制定研发平台的目标,主攻哪些学科方向等,与学院未来整体走向息息相关。为此,学院前期组织开展了深入的学术调研、产业调研,探讨如何把中大的核能人才培养成为符合本国核能事业发展要求的英才等重大问题。
探索二:
兼容并蓄 形成中国特色 高端精英工程师培养体系
近年,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对法国工程师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性的运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国际视野及领导素质;在教师安排、课程开展形式等方面,打破旧的边界,开启新的视角,与国内方式相比优势突出,构建了较为理想的中国范式。
在两国合作办学过程中,学院有意识地引进了法国工程师培养的培养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王彪表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国际化高端精英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将法国工程师精英培养体系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与优势结合,探索一种国际化精英教育新模式,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民用核工业领域高端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学院希望通过对这一国际化精英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建成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点,为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据介绍,学院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工作一般由法方老师主导。法方老师教授的所有课程都会配备中国老师,双方共同编写讲义、商讨授课内容、布置作业。
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国际视野、领导素质,使学生在国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法国工程师教育。王彪称,即便是工科专业的学生,一方面,他们仍需深入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类课程;另一方面,他们有机会接触项目管理和预算等管理类课程,这在以往的工科院系中近乎闻所未闻。据观察,目前企业中普遍缺乏兼具专业学科背景和管理知识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后者的开设有其必要性意义。
为使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法国工程师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学院预科阶段每门课程均由一位法国籍老师、几位中国籍老师共同负责,授课多用英语、法语;在教师队伍中,近一半授课老师来自海外,学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法语与中文。此外,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和法国的国情,同时要求具备国际视野,这也是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王彪院长强调,“原汁原味不意味着照搬法国模式,否弃中国传统教育所长,中法交融才是高端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根本出路。”
探索三:
校企合作 积极推进“三段式”实习
除了教学之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学院成立之初,王彪院长率学院领导、相关学院教师多次赴中国广核集团,磋商培养人才、建立实习基地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广核集团等也表示会对我校与法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如今,通过与企业通力合作,学院已初步搭建起“三段式”的实习平台。
在工程师培养阶段,学生均需完成“三段式”实习,以便在未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强度,融入工作环境:第一次实习为工人实习,为期至少1个月,旨在让学生在企业中了解企业总体布局和企业文化,并进行普通工人基本技能训练。这些对于学生日后成为一名管理者极为重要。为此,中广核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来负责学院学生的实习工作。第二次实习为助理工程师实习,为期至少2个月,旨在让学生在核相关领域的真正技术岗位上,跟随企业导师进行相关训练,完成助理工程师的基本工作。第三次实习为工程师实习,为期至少6个月,旨在让学生在核领域的企业、工厂等接收完整的“工程师”科学技能训练,使之有能力成为涉核的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
王彪教授直言,目前国内其他高校也有同类型的机制,但执行不够彻底。学院的三次实习确保落实到每一位导师、每一名学生,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培训机会。
探索四:
培养学子独立工作 独立思考的品质
在六年的教学探索中,最让两位院长为之骄傲的是广大勤敏精进的学生。今年6月,学院即将迎来首届工程师毕业生。截至目前,每一位准毕业生均已取得知名企业的录用资格。而“善待学生,包容惜才”,是对学院学生培养理念的高度概括。
相较其他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课程体量很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对师生的要求也极其严苛。预科阶段三年,学生被要求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期间学生平均每周课程量在45节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克服课程时间短、任务重等不利因素。后续三年工程师阶段的培养,学生陆续开展“三段式”实习工作,在艰苦实战演练中积累经验。学生从中体现出来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素质,让王彪院长印象极为深刻。
“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学生敞开。”Jean-Marie Bourgeois院长平时会主动约见一些学生,成绩居于上流或暂时落后的学生往往更能引起其关注: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鼓励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与此同时,他深深地为学生感到骄傲与自豪,“2012级有一位学生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还有一位学生被巴黎高等综合理工学院录取,他们都非常优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赴外深造对学院、师生来说,都是莫大的认可。尽管有所不舍,我仍然为他们喝彩。”
探索五:
通过CTI国际权威认证 获得国际学界肯定
去年底,学院通过了法国教育部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专家组对学院颁发工程师文凭资质的评估和认证考察,标志着六年间学院取得的实力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肯定,从此迈入新的纪元。
据了解,此次CTI评估考察非常严格,采用了与师生交谈、旁听课程、参观实验室等各种方式。它最终对学院人才培养的评定是: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亚于法国最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
王彪院长称,CTI认证在中国、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对学生赴外深造或就业是一个加分的因素,但学院更希望培养出来的契合中国核能发展要求的人才能够为国效力。
未来展望:
沿袭自身特色 鼓励中方老师主讲
目前,学院每门课程均为法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负责,并由培训经验丰富的法方教师担任主讲老师。而在未来六年,学院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中方教师跻身教学一线,尽快成为主讲老师,平等地分担法方教师的工作;而法方教师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学院的研发队伍中。为了加快这一过程,学院鼓励老师编写出本土特色教材,同时要求每位中方教师在开课前赴法国进行短期培训,并在结束后与那边的老师保持长期沟通、接触。
王彪教授表示,在锐意改革的同时,学院也将对逐渐成形为自身特色的高端精英工程师培养体系、学生评价反馈制度等予以保留,继续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