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只是我的爱好
既然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O奖(编者注:Outstanding Winner)获得者,那么一定是厉害到常人只可远观仰望、无法近距离沟通的数学大神。这大概是不熟悉他的人在得知“中大第一O奖”新闻后对于冯文伯同学的默认印象。当然,他本人对所谓“大神”之名是矢口否认的。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对数学更有兴趣,于是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它。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确实没有完全避开那些“成见”。冯文伯同班同学介绍,他平时关注时事,思维活跃,知识面广,逻辑性强;但是大家对于他的一些想法往往是“不明觉厉”,过快的语速,加上时不时的高深词汇,使他们有时不能理解他究竟要表达什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沟通课的个人演讲,他所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在个人的经验积累下做出正确的决定,选用的实例是关于恋爱“拒人问题”的模型,用一个约会挑选女朋友的生活例子来介绍经典的“37%法则”,原意是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在他罗列一些复杂难懂的公式后,很多同学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呀,原来他们都没听懂啊。”冯文伯对于同学的评价后知后觉,任课老师也说没听懂,觉得他选题不当。
当然,沟通失败的案例不止如此。最近的一次,也是直接导致“大神”之名流传开来的故事。
那还是上个月的红评大会。轮到抖社五班展示支部荣誉时,“在刚刚公布结果的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我们支部的冯文伯同学获得了最高奖项outstanding winner,是中大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台上话音未落,全场所有人几乎同时唰地一下抬起头来,看着PPT上的奖项和证书愣了一会,然后便有惊呼和经久不绝的掌声。事后他带着羞涩地笑容谈起这事:“当初团支书问我的时候,我以为能为班级红评加分,所以就给了材料。我没想到会以那样的方式公之于众,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而后又检讨自己,“其实还是我的错,是我没问清楚。”
冯文伯同学在大一时根据课程安排学习的是医科数学。众所周知,按照难度分级,医科数学<文科数学<高等数学四<高等数学三<高等数学二<高等数学一。如果不是大神,怎么可能顺利地通过转专业的高数三考试呢?但他却无奈地摊手坦白,当时空了两道大题,都是完全没有自学到的内容。“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默认我的数学成绩很好。这学期的高数和中宏重了,我也一直没机会去听。”说罢叹了口气。难道真的是不同物种星人无法沟通?
得奖是因为队友强
“学医数真的和建模没有很大关系。”冯文伯一本正经地反复强调着这一点,“美赛并不难得奖,我们最初的目标就是M奖(编者注:国内称法一等奖)。能得O奖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不过那肯定是因为我拥有的是‘神一样的队友’。”
在去年九月他有了参加美赛的想法,碰巧相熟的蓝若瑜同学也正有此意,而后她找到了郑齐同学:于是三人成功组队。由于在寻找队友时就具有强烈的目标性,他们已经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了明确分工。“若瑜是‘真·女神’,拿过国奖,托福考试接近110分,所以翻译的任务交给她最合适;郑齐整个人就是标准的码农形象,连邮箱都有自己的专属域名,他还有参加ACM(编者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经验;而我就主要负责建模这一部分。”
分工后队员们各自为战,独在中珠的冯文伯开始了对于数学模型的系统学习。“也没什么其它学习渠道,只是每周抽固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借相关的书自学一些算法。”他和两位东校区队友几乎只能通过线上交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队伍的深厚感情。三人都有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鼓励,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我的队友都很强,他们才是真大神。能够拥有能力超强、有责任心,还幸运值高的队友,夫复何求!”一一细数队友的荣誉时,冯文伯怎么也掩饰不了脸上的骄傲和庆幸。“我所能做的并不多,写论文的时候我们互相帮助,比如若瑜帮我检查模型的漏洞,郑齐帮若瑜检查论文中的代码。这个O奖是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蓝若瑜同学也曾在赛后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果说算法和模型、框架与语言是比赛的关键,那么团队合作在所有这些之上。”
除本身能力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运气。赛前关注国际新闻时,三人互开玩笑说这次可能会与难民问题有关,于是朝着这个研究方向稍微准备了一些资料。“本来我们队是打算做MCM(编者注:数学建模竞赛),到比赛时看到我们‘押中’了ICM(编者注:交叉学科建模竞赛)的F题,所以果断改变打算。”冯文伯说到这,脸上还有几分庆幸之色。
发誓明年再也不来
虽然有队友的强力辅助,但如今回忆起比赛的96小时,冯文伯说:“真的太累了。当时的我痛下决心,明年再也不要参加了。”当时的广东正是百年一遇的大寒,没有空调的环院实验室就是他们的临时根据地。三人几乎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恨不得裹着被子一天24小时不挪窝。实验桌既要用来摆放数台不间断使用的电脑和相关书籍资料,还要支撑着他们趴睡时蜷曲的身体和疲乏的灵魂。说好只是小憩,那么即使困到能够一次性睡到天昏地暗也要强行坐起。“我们连续几天餐餐都是吃全家的外卖,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出那个猪扒饭的味道。”偌大的实验室看得见彻夜学习的灯光,听得到键盘敲击的重音,闻得到只草草吃过几口便晾在一边的外卖香气。
为了构建出清晰准确的模型,熬夜是分秒必争的必要手段。冯文伯前两天都是靠着咖啡熬夜,平均睡眠时间少于六小时。主要负责建模部分的他压力很大。哪怕是之前有所准备,在查找资料时也总能发现一些疏漏。为了灵活运用新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模型。“Gravity(编者注:此处指Gravity Model,即引力模型)从初次接触到最终应用,被我压缩在两天内完成。我觉得美赛考验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
过程固然艰辛,但每每看到并肩作战的队友,他又仿佛有了新的力量。“我觉得比我还苦的还是若瑜。为了当即把我的观点翻译,她也要陪着熬夜。之前她就只花了十几天学会了LaTeX(编者注:一种排版系统)。还有郑齐,如果一些想法不能通过合适的程序得到数据,那我们还要协商修改模型。”聚类分析、引力模型、网络分析……综合运用大量知识,一个合适的难民迁移模型和反馈系统终于也日渐成形。
等到最为关键的第四天,三人都保持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完全没有合过眼,一直着手于最终细节的修改。提交成功的那一刻,尽管略有未能尽善尽美的遗憾,三人还是很激动。“就好像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样”,还开玩笑说:“发誓明年再也不打美赛了!”
这篇饱含着三人共同心血的论文最终获得了O奖。消息早在4月8号已经传来,大家还互相调侃“开什么国际玩笑”、“是不是弄错了”。等到官方公布时三人都选择了沉默低调、毫不张扬,被采访也是谦虚地回答“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数学学院的关彦辉老师认为,这个奖项颁给他们是实至名归。这道F题本身从数学角度很难处理,但他们提出的网络分析方法考虑得非常全面周到。
真的不会再次参赛吗?得知获奖以后的冯文伯面对这个问题,沉默了好一会,犹豫地说:“如果他们愿意,那就还是和他们组队吧,不过不一定会再参加美赛。最近的话可能会考虑参加一次数学中国的建模大赛(编者注: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冯文伯笑称自己之所以转专业是因为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还拥有很多爱好,比如曾经学过民谣吉他,大一加入街舞社团等。在被问及未来发展方向时,他笑了:“其实也没有想那么多吧。我转来岭院就是因为机会更多,选择余地更大。”过了一会,他似是心血来潮,提起“和计算机关系紧密的专业发展前景也不错”,表示读研时可能会考虑。
说到现在的学业,冯文伯又叹了口气:“我现在一周四十多节课,差不多是你们大一的课加上大二的课的总和。其实也挺累的吧。”不过也有令他感兴趣的,“有很多模型都脱胎自经济学思想,比如微观经济学里的蛛网模型,我也在这道F题里使用了”。
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都不知道。只能怀着真诚的心,祝愿冯文伯同学在今后的人生中,心之所向,无往不成!
链接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
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MCM/ICM 是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和 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 的缩写,即"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 始于 1985 年,ICM 始于2000年,由 COMAP(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得到了 SIAM,NSA,INFORMS 等多个组织的赞助。MCM/ICM 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交流以及结果的合理性。竞赛以三人(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竞赛每年都吸引大量世界著名高校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