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耶鲁的那个早上,阳光依旧明媚,为银装素裹的校园平添几分清爽与宁静。万分不舍的,不仅是那古典氛围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的校园,更是与我们朝夕相处了四天的耶鲁伙伴。仍记得初见时的畅谈甚欢,展示成果时的勠力同心,离别宴上的热情邀约……项目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把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与耶鲁学生的互动、交流,本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让参与其中的人,有思维的碰撞,亦带来更多的疑问与思考。
他们吃苦耐劳
一张“哈佛凌晨4点的图书馆”照片曾在微博、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图中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且不论照片的真实性,我所看到的耶鲁学生,他们的努力程度,令人备受感染甚至心生愧疚。雅礼协会教育项目高级项目专员Bill老师曾告诉我,美国学生在高中还有大学都是很苦的。高中时他们的日程会被家长安排得很满,除了必要的学习任务,还有球队训练、练习乐器、到朋友家拜访……上大学之后,美国的“精英教育”迫使他们必须更加吃苦耐劳,不仅需要面对更加繁重的学业,还要在名目繁多的社团和学生活动中取得平衡。
同队的Claudia现在大三,她告诉我每天只睡5到6个小时已习以为常。我仍深刻地记得,在展示presentation阶段性报告那天,一位耶鲁小伙伴趁着间隙的时间,拿出了她的手写笔记和手提电脑,一边翻看阅读材料,一边比对笔记。我看着她沉浸其中,旁若无人,仿佛已经是一种“常态”。在国内,常常听到诸如“课程繁重”、“考试接踵而来”等抱怨的声音,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正努力地在黄金四年中为人生积蓄力量。并不是每一个耶鲁学生都是天才,他们大多数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愿意脚踏实地为之前行。这样的努力与实干,使得他们的理想与才情,都在耶鲁得以实现。
他们执著梦想
谈到梦想和追求,不得不提及耶鲁的通识教育,它赋予学生自由,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潜质。Tyler告诉我,他在过去的一两周试上了15门课,而接下来他只要选择5门,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今年刚大一,想要有更多的体验和尝试,学生也只要求在大三选择所谓的专业。当我问及他的兴趣时,他说他想研究人大脑的思维过程,例如是人是如何作出一个判断或决定的,他说这可能会涉及生物、心理和哲学。我讶异,当时只说了一个“cool”,仿佛开始明白他们如此努力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哪里。他们对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深感兴趣,抱有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凯尼恩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和选择,拥有信念和追求,这或许也是人生获得幸福的一种重要能力吧。
我们去参访Dwight Hall时(耶鲁一个非盈利组织,统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公益社团),负责人告诉我们,耶鲁的学生很多都怀揣远大的理想,他们总是希望去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流浪汉问题的重视,到种族平等,无不存在着耶鲁学生的身影。虽然到最后可能会发现并不能真正解决某些问题,但这样的情怀使得他们肩负使命,在走向工作、走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们争当leader
负责人还谈及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社团不断出现,他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都想当leader。对于这一点,当我开始与耶鲁学生合作时,就深有体会。大概去年十月份我们的项目就开始了,三个中国学生和两个耶鲁学生组成一队,前期阶段主要靠线上交流,来逐步完成我们的任务。最初我们希望选出一个小组长来统筹安排,我们三个中国学生都一致默认Claudia,因为她大三,也比较活跃。没想到第二天,Tyler就给队里的每个人发了一封邮件,表明了这样选择太过随意,希望能进行一次投票选举。同时,他还阐述自己希望当小组长的意愿,以及自己具备的条件。虽然他还是大一,但leadership的理念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这样的信念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文化环境的浸润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耶鲁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校园中找到一席之地,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去寻找和实现自我,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耶鲁学生从老师和学长那里听到耳朵都长茧的一句劝告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以后想要做什么,这些没有关系。去上你喜欢上的课,做你喜欢做的事吧!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它背后需要一定的体制和资源作支撑。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人是光彩夺目的总统,有人则默默走自己的道路。人生有千百种模样,但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要对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