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这是我选择在校报当学生记者最重要的原因。校报的采访对象多是杰出的教师或学生,他们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丰富、更曲折的故事,那些天赋、条件、机遇,未必是我们所能拥有的,那么这些故事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仍记得采访李宝军教授的当天正是元宵节,也是我们开学注册的日子。我带着春节的余兴回校,对不能在家过元宵心存一丝抱怨。我打声招呼,走进李教授的办公室。他停下手头的工作,起身为我接一杯水。我顺口问一句:“老师您也是刚从家里回来吗?”他将水递到我手里,推了推眼镜,淡淡地笑着说:“我已经十四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不知为何,那一刻我有些惭愧。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为事业牺牲自己个人时间的人,也知道对于一些人而言,“坚持”是一种不需要解释的品质。但我不知道,在眼前的教授看来是“理所应当”的选择背后,是怎样的一股力量在支撑着。
当我们谈到他新发现的材料时,他就像是一个父亲在介绍自己的孩子,谦虚而又骄傲。他拿出一本印制精美的论文,里面全是英文和化学结构图。我冲他笑着说我看不懂,他也笑了,翻到有链条图片的一页对我说:“没关系,我给你讲讲。”他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例子为我讲解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和应用性,我听得入迷。这个功夫的背后,是对研究内容深沉的热爱和透彻的理解。讲到精彩处,教授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妙语连珠使我不忍打断。
这又使我想起静进教授在描述自闭症患者家庭的痛苦时语气之沉重。他看过太多的患者父母奔波辗转渐渐走向绝望,看过太多的患者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却只能换来没有终点的求医之路。他的心中始终无法忘记这些人的悲伤,于是他快马加鞭地探索病因和治疗方法。这份对患者的关怀,一直伴随着他的医教生涯。李宝军教授的欣喜,也是人类向未知世界再迈出一步的欣喜。静进教授的沉重,也是人类在面对自身限度时的沉重。人如此伟大,又如此渺小。而两位教授则用他们的科研态度和人文关怀,展示了人们在矛盾性面前所能作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无法一样优秀,但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惭愧、欣喜、伤感,也是宝贵的体验。我们的人生会在这样无数的体验中受到影响,并开始一点一点地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