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我来讲这第一课,倒不如说我今天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因为我今天要说的只有32个字,但要真正掌握,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我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掌握好。所以我才来和大家分享。假如我说得对,那大家努力一起来学习,假如你们觉得我说的不对,那就告诉我。如果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一起进步。
我想说的,就是刚才罗校长谈到的,对大家的期望,也是我们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我希望跟大家分享这十二个字的“精髓”究竟在哪里。
关于“德才兼备”,《左氏春秋》上记载,“人生的三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最重要的是“立德”。立德是什么,经学大师孔颖达认为,“太上有立德”说的是“创制垂范,博施济众”,创制垂范,是创造一些道德规矩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今天罗校长谈的德才兼备,其实是希望我们把道德水平提高,通过正心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这是道德的培养。
我希望把曾国藩的事情给大家说说。曾国藩曾经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人物,我们现在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后,便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贡献的人物。毛主席年轻时就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就更是十分佩服曾国藩,蒋先生床头就放着一本《曾文正公家书》。每晚睡觉前都会看这本书,因为里面有很多修身养德的事情。而曾国藩对他两个最得意的弟子的评价是,“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园拼命著书,余皆不为也“。为什么说“余皆不为也”呢?因为他做的是道德修养功夫,那些是最重要的。
另外我还想跟大家谈一个历史故事。《旧唐书》里有一篇《裴行俭传》。裴行俭是唐代的一个天才军事家,曾经单枪匹马去解决突厥的叛乱,很得唐高宗李治的赏识。他的官位是礼部尚书,皇帝还让他推荐人才。当时有人向他推荐“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骈文,因为这篇文章,滕王阁变得很有特色。杨炯、卢照邻也是很有学问的。骆宾王曾写过一篇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帮徐敬业造反,推翻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马上下令,将来抓到这个人,千万不要难为他。但当这四个人被举荐给裴行俭的时候,裴行俭就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士之致远者,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然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意思是,一个男人要对社会有贡献、有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先有器识。“器”就是人的气度、胸怀;“识”就是见识,良好的世界观。他最后还说,杨炯很小心谨慎,所以大概可以当个县令,其他三人可能没有善终。最后可见,裴行俭说的完全准确:杨炯后来当了县令;王勃是二十岁左右出海,船翻淹死了;骆宾王据说因起兵造反,被乱军杀死;卢照邻也因政治上不得意和病痛折磨,投水而亡。跟大家讲这个的原因是:立德,人的道德建立好以后,胸怀就会开阔,世界观就会建立起来,这是成为领袖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句是“领袖气质”。第一次听到“领袖气质”的时候,我是不理解的,“为什么会选气质这两个字呢?”通常我们说气质,是比较表面的——一个女孩子穿一件裙子很漂亮,通常会有人会说:“啊!你穿这个裙子很有气质。”我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我们内在的品格,最终目的就是“栽培人格”。气质是爸爸妈妈给的,虽然我们经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那表现只是一点点而已。所以我还准备写信跟校长讨论,在写信之前,我就先上网,拿手机出来看一看“领袖气质”是什么。一看明白了。原来在我们中国,今天“领袖气质”已经变成一个专有名词,已经包含了我所说的品格、领袖的特质和素质,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了,所以我的担心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所有讲“领袖气质”的人都知道,他讲的是关于人的风格、风骨,他的品格、世界观各方面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校长提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山大学办学的目标是培养领袖人物,我想问一问,假如你们将来有机会做领袖的话,有谁愿意做?愿意的请举个手。有些同学不举手我是明白的,因为做领袖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他跟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朝九晚五,领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责任很重。所以做领袖要有一些特质。
我认为,最重要的领袖特质就是“诚信”。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会编故事,多会令大家喜欢他,但是时间慢慢过去,大家知道这个人没有诚信,就不会相信他了。所以,“领袖气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诚信。
领袖的世界观很重要,假如只想一个月赚两万块,买个房子好好享受,这是做不了领袖的。领袖要明白,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事情,对事情有承担,对社会有贡献。
领袖需要有人跟随,才叫“领袖”。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以后当了皇帝,人家问他:“为什么你能打败项羽,这么厉害呢?”刘邦是这样说的:“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撫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所以,作为领袖,一定要用比自己更厉害的人。假如你用那些比你差的人,那你不可能成功。
那为什么别人会跟你呢?领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舍得”,把好东西与他人分享。这也是刘邦与项羽不同的地方。项羽每次给别人分封官位时,拿着官印摸来摸去,这让部下觉得没意思。我认为,领袖的特色不少,但是最大的特色就是诚信、敢于负担责任、愿意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就是家国情怀,这特别重要。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老百姓都很悲惨。无锡的东林书院里有一个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这是对家国情怀很好的诠释,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但是,我也不希望我们的同学只讲国家大事,完全不顾及家庭的和谐和对父母的孝顺。和谐幸福的家庭是构成强大国家的基础。曾经有过一段时期,我们的老师教育“家庭成分不好”的小孩背叛他们的家庭,把父母政治上的不正确公诸社会来批判。当时“地富反坏右资修”的家庭是受批判的,地是地主,富是富农,反是反革命分子,坏是坏分子,右是右派分子,资是资产阶级分子,修是修正主义分子,这些家庭其实数量很多。这种教育实在是不应该的。它造就了什么?造就了小孩子的造假说谎,因为正常小孩是不会仇恨父母的。让小孩子这样做,就是让他们学会讨好领导,说不应该说的假话。若真如此,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同学们,最重要的还是讲真话,做真实的事情。
下面的十个字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先生一辈子都能坚持这种精神,非常了不起。这其实是陈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文上所说的,意思是,王先生的著述有时候不一定彰显,学说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王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可以经过千秋万代的,跟天地一样长久,跟日月星辰一样永远发光的。
他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陈寅恪先生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两句“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斫头”。后一句,据说是因为他坚持原则,当时有一位党委书记很不喜欢,就拍桌骂他:“你不老老实实,我要砍你的头。”陈先生回家就写了这么一首诗。但是在80年代国内的出版社出版陈先生著作的时候,这两句诗被改成了“平生所学唯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这在今天来看是非常不能接受的。这等于把不如意的实验结果改成自己希望的结果。直到2001年,陈寅恪先生的书全部可以出版,我就都买回来了。看到的就是“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斫头”,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可悲。出版社以前做的事情太不应该了,因为我们是相信出版社的,看书时不会想到,出版社会把书里最重要的文字改了。这样的话,你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所以我认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绝对不能造假,要“说实话,做实事”。
这六个字讲完了,接下来还有四个字就容易了。其中三个字是我对做学问的一个看法。第一个字是“知”,第二个是智慧的“智”,第三个是“痴”。知、智、痴。
知识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受教育的资讯沉淀积累,变成我们思想的一个部分。但是这是不够的,假如我们将来要做领袖,或者要做得比别人更好的话,要有智慧。智慧不光是知识。智慧是要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去,把人际关系处理好,高瞻远瞩,建立好良好的世界观,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人生的智慧会带领我们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人。
第三个字是比较有争议性的,因为很多人都认为“痴”这个字不好,佛教有三毒,佛教的三毒就是贪嗔痴,痴就是很笨很痴。但是我说的“痴”是痴迷。假如大家将来希望在学术上有成就,一定要对你所学的东西达到痴迷的程度。金庸小说里面提过一个人,他叫做独孤求败,他的名字就取得很好。为什么叫做求败呢?因为他武功天下第一,没有人可以跟他打了,即使他用一把八十多斤、没有开口的钝的剑,还是打遍天下。独孤求败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他对武功痴迷。做学问也是一样,如果有个问题没解决,就要经常去想它。有一位数学家叫做陈景润,他是我们国家在全世界数学界中非常有地位的人。他是在什么地方做的研究?在厕所里面。因为在别的地方做,别人会说他“白专”,去厕所里就没有人干扰他了。他痴迷数学,最后解决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
刚说了三十一个字,还剩一个字。最后一个字很简单,“梦”。做梦,我们习主席提出来中国梦,强国梦,我们国家的梦非常重要,我们个人的梦也非常重要,这个梦是我们对前途的追求。一个人假如没有梦想的话,我觉得他的成就是有限的。我对同学的希望就是要有梦,追求你们的梦,讲实话,做实事,要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目标。求学的原则就是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大家把这三十二个字变成你们的行动的一个部分,变成你们今后一辈子的思想,你们就会前途无量,我们中山大学也会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谢谢大家。
(文稿来源:中山大学官方微信。因版面有限,文字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