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2 >> 2016年09月18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致谢恩师


在毕业离别校园、回顾求学生涯之时,情感往往最充沛,对恩师的感念亦最动人,以下内容摘自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今年六月举办的“最美致谢”活动征文。

论文写就之际,亦是求学告一段落之时。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庄子至聪至慧、至情至性之人,尚且临无涯学海而叹,吾辈不及其万一者,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康乐园三载,痛并快乐着。巍巍中大,不惟大楼,复有大师。日与良师益友为伴、耳濡目染,于学问虽无长进,管窥一豹亦略晓其趣其难。幸赖师友,偶有所得,在此深表谢意。

小论所成,实得力于导师谢崇宁副教授悉心尽力指导之结果。作为指导老师,先生于论文之选题、结构、内容乃至日文文法诸方面,皆不厌其烦细心教导。不惟如此,先生之为学为人亦是后学者我辈为学为人之示范。去岁论文阻滞,彷徨无助之际,先生百般鼓励,余从其议,得延一年,今次顺遂,感慨万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疏学浅如我,三年面聆謦欬,实属有幸。今后更当奋发,以报教诲之恩。

此外,中日比较文学之邱雅芬教授、日本古典文学之佟君教授、日本语言学之徐爱红副教授以及日本思想史之李荣老师,三年求学之中,受教于诸先生之处数不胜数。诸先生学问精深,人格高尚,堪为后学楷模。“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借此向诸先生谨致感激之情。

外国语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 许剑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我的导师尤黎明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尤老师在这5年中给予我的关心和照顾!在这5年中,我成长了很多。最初的选题阶段经历的时间最多,这是阅读与自我性格碰撞的时刻。由于不甚理想,也怯于跟尤老师沟通。但尤老师每次都会主动找我,耐心和蔼地帮我梳理头绪,最终帮我确定与我未来研究方向一致、在我能力控制范围内的课题。是尤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克服了怯懦,寻找到了方向。为了能尽快开题,尤老师资助我去美国学习半年。在那里,对文献的潜心阅读以及美国导师的答疑解惑帮助我建构了研究的思路。回国开题后,尤老师也经常关心资料收集情况。在论文的书写上,尤老师给予的帮助更是无人可以替代。虽然这是科研学习的过程,但我从中学到更多的是尤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和护理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硕士到博士,尤老师把我从护理科研的一张白纸变成了一本书。这本书今后还会书写续集,但最精华的部分属于您,尤老师!

护理学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 卜秀青

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道焰老师,虽然道老师平日里的工作十分繁忙,但她从不疏于对学生的教导。在我论文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定题、开题、构思、写作、修改、定稿,道老师都给予我最耐心、最细致的指导。每当思路混乱、研究遇到瓶颈之时,道老师总是能够不厌其烦、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地对我进行帮助与引导,她那广博的学识、缜密的学术思维以及精准而敏锐的洞察力总是能另辟蹊径,让我豁然开朗。除了论文上的指导之外,我还要感谢道老师对我学业和生活上的教导,感谢道老师鼓励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感谢道老师在我迷茫之时将自己的心路经历与我分享。除此之外,道老师平日里行事果敢、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行事风格更是令我深深折服、获益良多,不论是在今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道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虽然研究生生涯已接近尾声,但恩师之情,无日能忘。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郭清顺老师、王竹立老师和王国雄老师在我论文开题时和写作过程中不吝教导,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研究生阶段所遇到的李磊老师和刘鹏图老师,感谢刘鹏图老师在我论文初期调研时为我联系受访教师及助教,感谢李磊老师向我提供研究所需的“逸仙梦课”平台后台数据资料,在我迷茫失措时对我的帮助与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亦师亦友”的支持与引导。在此还要感谢黄海老师,感谢他为了我们的论文答辩工作所操劳的日日夜夜,感谢他以宽容之心对我们偶有错漏的包容与体谅。

教育学院 2016届硕士毕业生 张宁宁

感谢潘一宁师,带领我走近世界史领域。无论多么不成熟的想法,总会受到潘师的鼓励、指导,这对于初入史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本学期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老师仍对我论文的写作及修改倾注心力,字斟句酌,尤为感激!

感谢袁丁师,云淡风轻而又一针见血的批评,让我每次都有醍醐灌顶之感。袁师教授的华侨华人史和东南亚史课程,最终促使我走进这片神奇的“边缘”学地。虽然我顶多算一个“五毛”(半个袁老师学生)!

此外,温春来老师开设的“史学概论”,徐坚老师开设的“考古学导论”,以及程美宝老师开设的Sinology and China Studies等课程,皆令我受益匪浅。他们从史学观念、史学方法及田野实践等诸多方面,逐步破除了我对历史学的刻板印象,走近和接触历史。

现代大学体系的创始人红衣主教纽曼曾说,为什么你可以自己读书的时候,还要来大学学习?因为学科精神体现在大学老师身上,你在老师身上看到活着的学科,于是你去发现什么东西可以在你生命中流淌。

因此,我要感谢永芳堂的诸位老师!

历史学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 陈非儿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