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6 >>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2 名师辈出


三校合并后,新组建的华南医学院群英荟萃,名家云集,蓬勃发展。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华南医学院逐步培养和建立了―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1956年华南医学院曾一度改称“广州医学院”。1956年12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文化教育部受国家卫生部9月30日发函(卫人字第820号)委托,下文(教发字486号)认定广州医学院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等8位教授为一级教授,另有15位为二级教授。此外,还有毛文书(眼科学家)、罗潜(药理学家)、叶鹿鸣(解剖学家)、陈国桢(内科学家)、白施恩(微生物学家)、汤泽光(内科学家)、许天禄(组织胚胎学家)、邝公道(外科学家)、朱师晦(内科学家)等一批学术造诣高深,医术精湛,在国内医学界卓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正在加载...
  • 1/10

  • 2/10

  • 3/10

  • 4/10

  • 5/10

  • 6/10

  • 7/10

  • 8/10

  • 9/10

  • 10/10

一、八大教授

陈心陶,福建福州人。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192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7月回国在岭南大学任教,在广东从事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工作。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广东省血吸虫病研究所所长、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广东省热带病研究所所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0年起从事华南地区的蠕虫区系调查和并殖吸虫、异形吸虫实验生态学研究,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等新种。首次证实广东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疫区,为广东和中国消灭血吸虫病做出重要贡献。著有《医学寄生虫学》(1958年),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著作奖。主编《中国动物志》“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一)”,获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晚年主编《中国动物志吸虫分册》。1977年10月29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3岁。

陈耀真,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我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1921年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37年任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教授。1950年后,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曾任眼科教研室主任、中山眼科中心名誉主任。

1962年主编我国第一部全国高等医学院通用教材《眼科学》。1964年成为我国第一代现代眼科学专家组成的《眼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的十名编委之一,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第一套眼科全书,全书的第一卷于1965年出版,署名文章《我国眼科学发展概况(一)》。1980年发表《我国古代眼外伤史简述》。1982年翻译出版《彩色眼科学图谱》,并将2000册专业书籍赠送给国内眼科同行。1986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美国视觉与眼科学研究会上,获“功勋奖”(Recognition Award)。1986年5月4日在广州病逝,享年87岁。

梁伯强,广东梅县人。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192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24年获德国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并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后,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曾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及病理学研究所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华病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影响遍及海外,被《德国医师杂志》称为“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其名字载入苏联《百科全书》。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

独创了获取完整鼻咽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鼻咽癌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发生学。首先提出了“肿瘤间质反应”概念,辩证地论述肿瘤间质与实质的互相关系和肿瘤间质对瘤组织发生、发展和分化的影响,相关论文被视为鼻咽癌研究的经典著作。1968年1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69岁。

林树模,湖北鄂城人。1916年就读于湘雅医学院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22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生理学系,192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生理学系研究员。1932年回国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科执教。1937年后,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曾任生理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63岁。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科研基础薄弱,仪器设备差、环境艰苦、众多研究领域均处于空白状态,林树模教授在血液化学、物质代谢、消化生理和内分泌生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2年3月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秦光煜,江苏无锡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48年到广州,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科主任、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华病理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

毕业从事病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血液病、脑瘤和麻风病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1950年首次报告中国南方甲型脑炎病例。与人合著中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1951年),著有《界限类麻风内脏病变》(1962年)和《网织细胞增生症和不白血性网织内皮细胞增生疾病的本质》(1964年)等。1969年4月1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67岁。

谢志光,广东东莞人。我国放射学科创始人之一。先后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和长沙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获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1928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放射科医师、教授、科主任。1946年后,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曾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华南肿瘤医院(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任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国临床放射学专职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

最先提出中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X线表现的系统全面报告,并首先报告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殊投照位置,称为“谢氏位”。论著有《X光学》等。1967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临终前,将数十年珍藏的书籍全部献给学校。

钟世藩,福建厦门人。193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之后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来广州,历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194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免疫单向扩散技术研究的先驱。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处于活跃繁殖状态的细菌有保护病毒活力的作用,这一发现获得国际权威病毒学家的认可。50年代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80年代负责编写的《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卷》条目,被作为编写人员学习范文。编写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1987年6月2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周寿恺,福建厦门人。1928年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33年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历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山医学院)教授。曾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博济医院院长,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兼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系统内科教研室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

临床经验丰富,蜚声医坛,曾担负许多重要医疗任务。五十年代中期创建内分泌学实验室,开展对糖尿病糖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席汉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等研究。六十年代初开始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等深层课题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长期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是构建中山医学院富有特色教学体系的组织者与开拓者之一。1970年6月15日在广州病逝,享年64岁。

二、柯麟院长

柯麟,汉族,广东海丰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柯麟同志早在中学时代就接受革命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24年在广东公医大学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任学校团支部、党支部书记。毕业后留院工作,以合法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上海“4·12”事变后,受党的委派辗转上海、武汉和广州,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四师教导队军医、军部医务处主任、广州后方医院副院长等职,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至1935年在上海、厦门、香港从事医疗和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至1951年2月,受党组织安排到澳门开展工作,先后任澳门镜湖医院院长、镜湖医院慈善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澳门南通银行董事长,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党的多项任务。1951年3月回广州,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53年5月后出任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而成的华南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院长。1957年3月后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此期间,任中共广东省委员、省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期间受冲击。1979年任卫生部顾问,1980年5月至1984年5月柯麟同志兼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在新中国的医学教育战线上,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办学,创造了一套管理高等院校的有效办法,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