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长一段时期,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主要被定位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随着对于中国现代化认识的深入,已有学者指出,他不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前驱”。20世纪的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复杂过程。
孙中山虽然没有多少机会实际领导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但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远不止于生前,而以其“先行者”和“前驱”的地位,在其身后仍成为现代中国的“引领者”。孙中山所提出的具有现代性的主义、构想,引领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孙中山独创性的理论探索,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孙中山以革命为建设开辟道路的模式,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
孙中山一生领导了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两大事业,在两次革命的高潮之间,他完成了《建国方略》的撰著。孙中山对于革命和建设,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辩证的认识,“先有了一种建设的计划,然后去做破坏的事,这就是革命的意义。”他不仅需要提出一个革命的方略,更要提供一个建设的思路。这一时期,孙中山经历了护法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在总结此前经验教训和制定后来的革命计划时,已经充分注意到建设问题。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这三部著作构成的《建国方略》及其后的《地方自治实行法》《建国大纲》等,再度强调了孙中山此前对于现代中国的基础的前瞻性设计,引导了其思想中重视人民和重视现代社会基础的转向。从孙中山本人对于构成《建国方略》的这几篇主要文献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看到他对于建设问题的重视,和对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长远思索。
20世纪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说明了孙中山当年建设思想的深远历史意义。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建设思想,对于现代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建国方略》所蕴涵的建设思想,其意义决不仅限于当时,亦不因孙中山的辞世或者政治上的鼎革而终结。孙中山未能在其生前将他的建设思想充分付诸实施,他关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基本精神和许多具体设计,作为遗教而留给了后来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下沟通的制度化的体制也初步实现。对当代中国而言,国家的现代化自有其民族特色,而国家的现代性质和形制已无可疑,基础亦较巩固。这或许印证了孙中山和当年有识之士的预言,在辛亥革命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中国真正走进了现代国家的行列。孙中山《建国方略》所反映的建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也是今日深入研究孙中山的意义所在。
(转载自《南方日报》11月14日第A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