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认为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对全面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有何意义?
陈广汉教授(以下简称“陈”):粤港澳高校合作、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是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内容。
粤港澳的合作最早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然后拓展到社会、环保、文化、教育等众多方面。港澳回归以来,粤港澳三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合作是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粤港澳地区高校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像这样在国家层面的得到教育部、中联办、广东省和港澳特区政府支持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以前的合作大多是学校之间的单边合作,或老师之间的自发性合作,那么粤港澳高校联盟是在中央和三地政策支持下,通过建立一定规则和制度的多边和自觉的合作。
粤港澳高校联盟的建立标志着本区域的高校从单边合作向多边合作、从自发性合作向自觉性合作的跨越。
记:粤港澳高校合作对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和协同创新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陈:推动粤港澳高校合作是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内在要求。
经贸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之间基本上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我们现在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就是粤港澳区域发展的方式要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从投入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发展。对于香港和澳门,也有同样的问题。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香港的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九位,而新加坡排在第二位,香港较薄弱的环节是创新能力,如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比较弱。澳门的经济结构转型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澳门回归后通过博彩业开放引进外资,加上内地自由行政策的支持,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澳门经济出现了博彩业“一业独大”的趋势,博彩业资本的国际化和游客内地化矛盾显现。近两年多来,澳门博彩业经历了连续26个月的下降,今年8月份开始止跌回升。中央和特区政府都提出澳门实行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包括发展旅游业、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科技创新型产业和信息产业等。
要实现多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必须有人才作为驱动力。澳门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澳门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澳门实行产业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从单纯依靠博彩业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转向经济适度多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配合。
因此,我认为创新驱动是粤港澳三地面临的共同任务,现在国际上的竞争最重要的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所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成立是经贸合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在香港做过很多调研,香港高校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随着香港完全走向服务业,他们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后,他们的许多专业都是依托珠三角的产业才能发展。比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都在珠三角。中山大学与这些学校都有合作。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虽然在全国处于发展前列,但是与经济大省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大大提升,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全面提高我们的经济竞争力,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记:粤港澳的高校应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区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陈:推动高校合作将为全面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高等教育的使命,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及推动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全方位发展的方向。除促进经济层面的进步外,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层面的合作均需要高校的支撑。
高校可以加强科学成果的转化,为各层面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人文学科的发展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粤港澳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此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加强三地青年学生的交流学习,增进港澳青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增强港澳年轻人的国家认同感。实现粤港澳高校合作,是现今社会实现全方位发展的需求。
粤港澳高校合作是实现三地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策略。粤港澳三地高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东省虽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前列,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具有提升的空间。而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国际化程度高、体制灵活、与欧美地区联系紧密等优势。澳门地区则与葡语国家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平台。借助港澳地区的高校资源,可以增强广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力。
另一方面,港澳地区高校本地优质生源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缺乏。广东的高校,则囊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具有较好的生源条件,学科门类也比较齐全。此外,广东地区具有可依托的国内特别是珠三角的产业资源,以及国家和省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
粤港澳的优势互补,可以为我们创造“1+1>2”的聚合效应,让粤港澳高校在中国、甚至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更好地支撑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今,由于经济整合程度高,粤港澳地区实际上已成为了一个经济体,下一步应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在建设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生态等合作都将成为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教育,它是打造优质生活圈进程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教育合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制度规则方面尚存在障碍,需要我们逐渐克服,不断创新。
记:在推动广东珠三角优势制造业与港澳专业化的服务业相结合,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园方面,如何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积极作用?
陈: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始于制造业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现今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问题,提高技术含量、创造品牌的新要求,这都需要粤港澳高校的人才和科技支持。港资企业此前在市场营销、咨询管理方面已经和香港高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我在东莞区域调研时,发现很多内地高校在该地区下设了研究院,香港高校也在深圳和南沙设立研究院,可见地区和企业对科技和知识的需求。
当前的知识和科技市场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点,粤港澳三地的高校应如何主动地为企业和区域的发展提供服务,是一个值得考量的课题。政府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支持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考虑如何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2015年研发费用达到596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的15.1%。近10年,累计投入超2400亿元用于研发。
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巨大的潜力。社会科学在研究中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概念,自然科学研究中可能也有同样的问题,现今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等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质上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沿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给予回答。但国内现有的许多科研成果,存在缺少问题意识,或者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解决不了社会和企业的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用中国的数据和经验来证明外国和西方的理论和观点。如果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发现粤港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面临的问题,并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就可以推进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这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之间应深化合作,增强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
科研需提出前瞻性、普遍意义的观点及方法论,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的使命与社会发展才能结合得更好。
“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从历史上看,粤港澳地区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广州,是中国最早通商的口岸之一;香港,是著名的自由贸易港;澳门,具有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优势。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粤港澳地区进一步深化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打造“一带一路”的枢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如果能把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优势,澳门与葡语国家贸易往来的商业网络及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优势,同广东省的产业发展优势、人才优势、创新能力(特别是深圳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粤港澳地区就可以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记:您对建设好粤港澳高校联盟有哪些建议?
陈:我们长期研究港澳之间的合作,高等教育的合作也在其中。我认为要推动粤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需要有体制上的创新,特别是在合作方式方面,因为香港和澳门的法律跟内地的有些不同。
比如,我们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招收博士后,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在做事的规则方面存在差异,需要磨合。我们与香港的高校进行合作研究,有时会遇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出现研究经费过不到香港的情况。所以,我认为粤港澳高校合作有许多体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
粤港澳高校联盟获得了教育部、广东省、港澳特区政府以及港澳中联办的支持,我觉得在合作中要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这三层之间的关系,实现最佳组合。学校是合作的主体,但是真正推动科研合作的往往是教师的项目,以及院系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主管部门如何为合作提供方便,允许一些体制方面的创新,这个也非常重要。因此,联盟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处理好。
另外,我想联盟应该有日常的办事机构进行对接,如学校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在推动联盟进行跨区域合作时,教育部的指导非常重要,在合作开始时要有顶层设计和初步构想。有了教育部和中联办的协调,粤港澳高校联盟才能真正做些实事,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对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