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79 >> 2016年12月02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中大人物

在多重身份中找到自我

——专访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延欣 孔德淇 徐津阳

人物简介:

李淼,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相继在Liouville理论中关联函数的计算,D-brane的边界态,黑洞的量子理论,时空测不准关系和超弦中的非对易几何等方面开展研究。

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赫尔曼·黑塞

正在加载...
  • 1/2

  • 2/2

致力科普:用才情为科学代言

弦论大家说《三体》

2015年,李淼出版《〈三体〉中的物理学》,在科普界引起不小震动。《三体》作者刘慈欣在序言中表达了自己对李淼眼界和胸怀的敬服:“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本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在一本篇幅不长的书中展现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赞叹。”

这样的视野,源自于李淼扎实的学术功底。70年代,国家大力宣传数理化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78年,年仅16岁的李淼响应号召,选择了彼时备受重视的理科,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

1982年从北大毕业,李淼继而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1984年试图统一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的弦理论兴起之初,李淼是国内最先投入这一领域的年青人之一,藉着介绍超引力、宇宙大爆炸等宇宙学理论的学术论文的刊发,同年他顺利取得中科大理学硕士学位。

2004年,李淼发表了奠定他在学术圈地位的《一个全息暗能量的量模型》。直至今日,他已被学界誉为国内弦论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与一心孤诣于学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不同,李淼积极在科研圈外探索更多的自我发展道路。他利用自己的才学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转身成为一名科普达人。

科普写作首先要“有趣”

“顾名思义,这里有我最新的研究和思考,有对学科内最新进展的跟踪,当然,还有许多与物理有关或无关的闲聊。”李淼有个博客,名叫“闲谈物理”,创于2005年,曾在一年内创下17万的访问量记录。凭借该博客,李淼成为其时华语圈最具人气的科普作者。

十年后,李淼获评中国科协“2015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之一,颁奖词中写道:“李淼可能是写诗的人当中物理学得最好的。他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从‘闲谈物理’博客到微博再到专栏文章,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科学道理,用生动有趣的口吻谈论冷僻的学术名词,他让公众看到了物理学家感性、多情的一面。李淼,用才情为科学代言。”

在李淼看来,科普就是“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解深奥的理论”,同时又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科普工作者必须对科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工作者自身的限度就会是科普的限度。”他谈到,在国内,愿意从事科普的“专业人士”并不多,“尤其是应用研究,很少有人出来做科普”。

目前李淼仍从事着科普工作,但不一样的是,过去他认为科普写作最关键的是严谨、通俗,现在他觉得“有趣”应该排在首位。校报采访前数天,他还在网络课堂给小学生讲授物理学知识,解答“水杯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溅出来”之类的问题。他希望可以借此培养孩子们对身边世界的好奇心。

科普工作者只是李淼多重身份中的一个,此外他还是诗人、时尚达人、健身型男。近来,李淼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谈天说地,没有边界,继续践行“跨界”的理念。“现在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里,各种人性在社会中有什么体现?怎么解释这些新鲜的现象?这都是我们活在这个时代要思考的问题。科学也要想问题,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份“好奇心”,存在于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推动他走向不同的领域,尝试各种身份。李淼告诉记者,他非常享受现在充实而充满活力的状态。

建设学院: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开往智慧与未知的飞船”

其实,能够拥有这种生活状态,或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选择的另一个身份有关。2013年9月,李淼受中大之邀从北京南下,着手组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复办中山大学的天文学科。李淼将此知遇比喻为他研究巅峰后的“第二生命”。

根据学校对珠海校区的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年9月,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正式成立,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成为物理与天文学院的一部分,李淼担任该院院长一职。在罗俊校长的支持和推动下,该院于短短一年时间内,即已吸引众多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加盟。李淼说,未来学院将像滚雪球一样,有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优质人才与科研团队加入到教学科研队伍中来。

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物理与天文学院成立之初便志存高远,采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为已任。学院分物理学、天文学两大专业方向,在本科生培养层面,注重物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实做能力,同时适合在物理学、天文学及相关交叉学科进行科研,以及在尖端技术等领域工作。而未来的毕业生,其中一部分将在物理学或天文学领域继续深造,进入前沿领域,另一部分或进入其它相关学科领域学习和工作,他们都将有潜力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领军人物或中坚力量。

“开往智慧与未知的飞船即将起飞,请您系好安全带,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这是李淼个人公众号里介绍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时的引语。今年8月,学院迎来首批111名2016级本科、研究生新生。这是一批幸福的新生,正如罗校长在参加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中所说,他们将拥有“最好的生师比资源、优越的实验教学环境以及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物理与天文学院“这艘开往智慧与未知的飞船”将带领他们探索宇宙的未解之谜。

帮助学生打开脑洞和眼界

从原来的科研导师到如今的学院领导,李淼认为这是他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中大给我很多的机会,既可以做管理,又可以带本科生,原来做普通研究员只是不断带研究生,没有大的突破和丰富的体验。”李淼坦言,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研究高峰期已经过了。从研究者到管理者,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而他本人是欣然接受的。

李淼跟学院的年轻学者接触较多,“大家可能觉得我比较随和,跟我一起工作很舒服。”“我想帮助年轻的学者在学术圈立住脚。”“帮助年轻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是他来到中山大学之后的一个愿望。此外,李淼还为中大学子开设了《人与宇宙的物理学》、《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等课程。“我的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开脑洞,打开学生的眼界,尽量用浅显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让学生们乐意自行学习和探索。”因讲课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学生们亲切地称其为“三水叔叔”。

李淼的人气很高,被称为“中大都敏俊”,走在校园里常常被要求合影。还有学生说,李淼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培养后学: 要有“贵族气质”

擅长高于兴趣 实践检验自己

李淼鼓励师生在研究工作之余,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人生,丰富人生,用他的话说,就是“寻找自我”。

“我们理科的课程压力很重,其实我们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思考、沉淀,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好学生’。”这也是李淼多年来的人生经验,他在不断的尝试中慢慢找到自我,“跨界”让他自得其趣:“尝试跨界之后我找到了自我,我的生活有乐趣,自己喜欢自己。”现在,他也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后辈。

李淼有一个观点:“擅长高于兴趣”。今天人们对于选专业、选职业,多有一种“兴趣论”导向,兴趣是最重要的。但他不这么认为,“你喜欢什么并不等于善于做什么、会做什么,所以比兴趣更重要的是‘擅长’。很多人喜欢足球,但不一定能踢好足球,不能只想着当一名足球运动员。”在李淼看来,不仅是理科,其他学科也是一样,多少需要一些天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某个专业领域走得更远。

然而,要弄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最擅长的并不容易,很多人读了大学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李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困惑于事无补,你得去做,才能知道答案。想知道梨子甜不甜,就得去尝;想知道自己会不会做某事,能不能做好,就得去做。因此,想知道自己会不会做研究,那就去做研究。”李淼说,一件事要去做了才会知道答案。

石头遇见了春天也会开花

李淼的跨界让他显得有些“异类”,而他一直强调的追求自我、追求独立性,也使他无论在学术圈内还是圈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美国加州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希望走学术道路,儿子则希望从事金融行业,他都很支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他希望儿女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找到“自我”。

李淼自己不喜欢平庸,也希望儿女们可以像“贵族”一样活着,而不是碌碌一生。他曾在《我的人生规划,兼致小闺女》一文中这样定义“贵族气质”:“一个贵族,他应该自觉地保持与人群的不同,保持与体制的不同,而这种保持不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需要。他要活得更加自觉些,更加明白些,不能因为饿了才去找饭吃,不能因为穷了才想到挣钱,不能因为心灵饥荒了才想到找精神依靠。”

“走过多少春天/消磨了多少年华/春天近了/石头也会开花”。李淼在诗歌《石头还会开花》中写到,当一颗石头遇见了春天,当一颗石头找到了自我,它也会开出鲜妍灿烂的花。透过李淼,人们得以窥见一个不一样的科学家,也看到了广阔人生的别样定义。

■链接

李淼教授著作《〈三体〉中的物理学》入围2015年度中国好书提名

/ 简介 / ——————————————

这是一部奇特而富于妙趣的科普书。作者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从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幻小说《三体》切入,生动展现了宇宙的生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系统分析了智子、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三体》中诸多超级神器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因为《三体》而读这本书,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你会从中找到由《三体》引发的所有科学问题的权威答案。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三体》但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本书同样是不错的选择,它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奇异的新世界。

《〈三体〉中的物理学》以独立的批判姿态,验证了《三体》的神奇与伟大。

2015年8月23日,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荣获2015年科幻文坛大奖“雨果奖”,这被称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编者

/ 评论 / ——————————————

● 在读完《〈三体〉中的物理学》的书稿后,我对李老师的眼界和胸怀深为敬佩和折服。他并没有像一般的读者和网友一样,专注于挑小说中的硬伤(在这方面他无疑是最有资格的),而是以《三体》中的科幻内容作为引子和起点,描绘了一幅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宏伟图景。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本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在一本篇幅不长的书中展现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赞叹。——《三体》作者刘慈欣

● 用前沿科学对《三体》世界进行支撑,用烧脑理论让《三体》意义进一步延伸。——复旦大学教授 严锋

● 作为理论物理学大家,李淼为科幻小说《三体》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大美。——科幻作家 韩松

● 作者从《三体》物理学入手,描摹了一幅基于《三体》衍生的现代物理学图景,严谨而不失想象力,堪称科幻与科普的完美结合。——果壳网创始人、CEO 姬十三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