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事:
我们开了一个提气、鼓劲的大会,骆腾校长助理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学校人事人才工作的成绩,令人鼓舞。八位同事报告了各单位和个人进行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经验体会,许多观点和做法很接地气,富有启发性。
年关将至,回首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各领域工作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今年学校科研进账经费超过20亿元,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倍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位居第二;包括国家高端智库建设、6000吨海洋科考船筹建、“天琴计划”立项等在内的一系列“三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珠海校区提升计划、深圳校区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广州校区校园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三校区五校园”的全新办学格局已显露端倪;今年学校的办学总经费也达到历史新高,预计再过一年也有望达到“倍增”(100亿元左右)的目标;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也进行了努力,顺利地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总而言之,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又有明显进步,学术声誉持续提升。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教职员工辛勤的付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也就是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的成果。正如刚才骆腾校长助理在报告中所指出的,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中,进校工作不到一年的同事申报的项目数占全校的32%。我也相信,2017年这个比例还会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学校专门召开这次人才工作大会,表彰过去一年在人才引育领域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同事。值此机会,我谨代表学校祝贺今天获奖的各个单位和各位同事,也感谢全校教职员工同事们过去一年的辛劳与贡献,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处、人才发展办公室以及各院系(医院)的书记、院长(系主任)们,还有各院系(医院)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同事们!谢谢大家。
我们这一代都熟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道理,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确实也是与一大批卓越的教授、学者的大名联系在一起的。前辈学者言传身教,用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学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含辛茹苦和筚路蓝缕,奠定了这所伟大大学的百年基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人。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正处在比前辈们更伟大、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变化,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奇迹。大学事业的发展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的努力与付出,正在奠定这所大学第二个百年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在100周年校庆之前,充满自信地宣布自己已经实现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我们都知道,要达成这个既可望又可及的战略目标,人才工作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大家都看到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办公室,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谋篇布局,到世界各地主动寻招优秀人才,努力构造人才的高原和高峰;同时做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加大中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在珠海举行了2场以引进人才为目的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周在深圳刚刚召开了首届深圳论坛,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建立的通过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培养、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还组建完善了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职业发展构建更为系统的培训与辅助体系;学校正在完善各类人员的聘任、管理和薪酬激励机制,包括骆腾校长助理刚刚讲到的以协调引进人才和学校自己培养人才薪酬待遇为目的的“薪酬并轨”机制,希望能进一步激发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
今天的会议更多地强调人才的引进问题,我们也奖励了一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同事,这是因为,在现阶段,教师数量偏少已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从外部看,目前全球各大主流排行榜中,我校综合排名在全球200名左右,但其中生师比一项却排在了600名开外,严重影响了学校排名进一步的提升。从内部看,许多学科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这一轮的学科评估中,这个感觉尤为明显,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学科长远可持续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改革难以深入,小班制教学难以推广;此外,各校区常驻教师学科分布不平衡,教师需跨校区授课,既影响了师生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有效工作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加大力度引进优秀教师,仍是未来一个时期人才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两年,我们新增各类人才共2069名,2017年学校计划增加2000人,2018年再新增3000人,到2020年,全校医教研等各类专业人员总数将大大超过2万人。加上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这所学校的教职员工可能接近3万人。
这将是学校近百年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局面,可能会有一些同事一时难以理解,难于适应。下面我想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要放开胸襟,志存高远,超越思维定势,习惯学校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总体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各项办学指标稳中有升,对于4个校区办学,科研经费10亿多点,医教研专业人员1万人多点,国内排名“八九不离十”这样的办学格局,我们已“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这样的中山大学,我们的思维也局限在这样规模的中山大学,我们习惯地认为继续保持过去的工作格局,大家压力小一点,每年进步一小点,这样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以至将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描述成大学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即所谓的“宽松”与“自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国内第一方阵的高校也在你追我赶。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近几年我们学校在各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都较快地上升,但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学,我们的排名却是原地踏步,徘徊在第8名上下。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进步,兄弟院校也以同样的速度在发展。我们要缩小与第一方阵的差距,那就必须冲破这种习惯思维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去年学校决定新建深圳校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多了5000亩的物理办学空间,其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冲破了制约学校发展的“习惯思维”和看不见的“天花板”。学校不再是4个校区,医、教、研专业人员的规模就不再只有1万人多点。未来的中山大学,将有2万多医、教、研专业人员,共同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五校园14000多亩的土地上,共同耕耘和奋斗。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养成新的“习惯”,习惯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新的同事,把新同事当成自己人。只有这样,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与国内第一方阵高校的差距才能不断缩小。讲得更直白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学的主人,但就人数的比例而言,很可能到某个时候,我们这些在老校园里工作生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同事,就不构成人才队伍的“主体”了。作为读书人,我们要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其次,我们要开阔眼界,科学理性,谋划学校事业前所未有的美好未来。谋划一所拥有两三万教学、科研、医疗专业人才的一流大学的发展,是中国所有大学都从未有过的经验。我们既要怀抱梦想,勇于进取,又要脚踏实地,且学且行。学校规模的扩展,不仅仅是同事人数的倍增,更重要是意味着人才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个大学新入职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要高于该学校原有教师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随着人才倍增计划的实现,我们学校教师队伍的平均水平也将明显提升。这个过程即使不是“腾笼换鸟”,起码也是“水涨船高”。过去两年罗校长和我分别去院系、附属医院调研时,一直在强调,一定坚持以更高的标准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为的就是达致这一目的。能够选拔、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学校的事业,说明我们现有的同事既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也有吸引人才的学术威望和影响力,更有开创事业、广纳贤才的胸襟。从现在开始,我们谋划学校事业发展,谋划学科建设的时候,就要开阔视野,提高眼界,更有想象力一些,以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学校、学科的规模、水平为立足点,去思考问题、权衡利弊,做出科学判断,进行可行性分析。
最后,要持中守正,传承创新,珍惜大学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砥砺前行,中山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传统与大学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永远要珍惜的。我们也相信这种优良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的魅力与生命力,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展、水平的提高,中山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内核一定会传承发扬,弥久而常新。我们还要看到,珍惜传统绝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常规,文化传统既因历史积淀有其相对固定的内核,又由于其实践者和承载者活着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不断被创新和建构。中山大学的文化传统是包容的,其内涵极为丰富,由于一代代优秀学者的阐发和身体力行而不断表达其新的面相、生机和活力。在目前的阶段,我以为强调中山大学文化传统中的“红色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位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千年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家,我们的校园是一代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我们的各个学科都拥有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做出开拓性和奠基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们的家国情怀、理想主义和开拓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也将激励我们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理想。
各位同事,中山大学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既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也要靠未来的新中大人。相信我们学校的人才引育工作会越做越好,为学校第二个百年的宏伟大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017年元旦即将到来,送旧迎新之际,祝各位新老朋友、新旧同事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