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自2013年开展定点扶贫云南省凤庆县工作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凤庆县的实际需要,集中优势抓“六个领域”,从人才、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打好定点帮扶凤庆脱贫攻坚战。
(一)抓人才队伍建设帮扶
中山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凤庆县领导干部开展各类专项素质培训,提升其人才队伍政治修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造血”功能。1.推动中大-凤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2013年以来,学校已派出4名处级干部挂任凤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名科级及以下干部挂任村第一书记,接纳2名凤庆县干部到学校扶贫工作组、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附属第七医院挂职锻炼,帮助协调凤庆县7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广东英德市挂职工作。2.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培训。2013年以来,在管理学院、岭南学院、旅游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附属中小学等单位支持下,学校已结合临沧市、凤庆县需求,累计为党政领导干部开展14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人员606人次。
(二)抓教育领域对口帮扶
中山大学不断谋划教育帮扶方式,通过设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支教、择优录取凤庆县学生、心理辅导人才培养体系培训、附属中小学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提高精准帮扶实效化水平。1.设立中山大学凤庆县社会实践基地。2013年以来,已在凤庆县陆续建立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基地、中山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基地为基础,中大学子与凤庆学生开展了青马工程、思源计划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2.研究生支教。2014年以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共派12名队员,每届3名队员,前往凤庆县鲁史中学分别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支教队员积极助力当地教育教学,除专注教学、参与行政工作外,也整合社会资源,致力于当地教育公益事业。3.开展心理辅导人才培养体系培训。今年8月,心理学系副书记李桦教授带队到凤庆县教育局为县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并推动在凤庆县设立心理咨询工作站,开展常态化心理咨询辅导。4.培养凤庆籍学生。2014年以来,对凤庆县报考中山大学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累计录取凤庆县本科生18名。5.附属中学、小学与凤庆县学校结对。2015年,中大附中确定对凤庆三中开展为期五年的教学帮扶。附中、附小自2016年起分别为凤庆县举办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协调接收凤庆县教师到附中、附小跟班学习。附中先后共有李建辉、熊银元、刘敬莲、崔莉等4名教师到凤庆县一中任教,通过“传帮带”提升当地教师水平。今年8月,附中选派英语高级教师、数学一级教师到凤庆县三中开展高考备考辅导培训,并开展远程教学项目对接。6.联动社会资源支持凤庆县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联系香港佛教大光园基金会,自2016年起到2020年,每年资助特殊教育学校100名贫困学生每人1200元,资助特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费用及日常疾病门诊治疗费用。
(三)抓医疗领域对口帮扶
学校积极探索“发展式医疗帮扶”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力求“派出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夯实凤庆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健康基础。1.建立医疗卫生系统对口支援联系。2014年,学校确定由我校各综合性附属医院和肿瘤医院依次承担2014至2019年的技术帮扶工作,附属眼科医院及口腔医院承担其中涉及的眼科、口腔专业技术帮扶工作。2018年8月,附属第七医院与凤庆县人民医院正式签订对口医疗帮扶协议。2.选派凤庆县医务人员到学校附属医院培训、进修。2013年,学校确定各附属医院每年接收凤庆县选派的16名医务人员进修培训,每人为期半年。截至目前已累计接收进修培训41人。3.安排专家、教授定点挂钩凤庆医院对口支援。已累计派出94名医疗专家教授赴凤庆县开展医疗支援、带教、培训、义诊等工作。2018年,附属二院神经外科专家陈由芝、护理管理专家区月霞先后到凤庆蹲点开展一期医疗支援工作,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张常华教授被凤庆县人民政府聘为县人民医院院长(挂职)。4.帮助凤庆县医疗系统建设一批重点科室。2016年3月,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团队为凤庆县人民医院捐赠370万元德国费森尤斯血透设备及配套耗材。2018年7月,学校附属口腔医院积极主动与凤庆县人民医院达成专科联盟。5.组织专家、教授到凤庆县进行义诊。中山大学先后派出附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医院、中山眼科中心和光华口腔医院等7家开展10次基层义诊活动,累计义诊贫困群众5000余人次。
(四)抓文化扶贫帮扶
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发挥智库功能,依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动多院系、多学科开展对凤庆县文化扶贫帮扶。1.深入挖掘凤庆非遗资源。凤庆非遗资源已有一定基础,“滇红茶制作技艺”已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凤庆县为该项目传承保护区域。学校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和收集整理有关凤庆县“彝族支系俐侎人”过10万字图文资料,确定了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已为凤庆县非遗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目前正在着手推进俐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出版,将传统文化、符号等的保护再利用,活化民族元素,为非遗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拓新门路。2.编制凤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凤庆县非遗资源及其他优势旅游资源,经全面深入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已投入300万元指导制定“以茶文化为突破口,以恒春气候为卖点,以滇红茶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的规划方案,并在地方领导干部中开展系列培训工作,让他们自发地去理解规划,执行规划,进而推动凤庆县旅游产业发展。
(五)抓产业扶贫帮扶
学校利用广泛的校友资源,为凤庆县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推介特色产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1.开展产业调研,帮助了解各地各类生产、市场、产品信息。2017年7月,管理学院产业调研实习团到凤庆各乡镇开展茶叶、核桃产业调研,编制过万字的《凤庆县核桃产业调研报告》和《凤庆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2.积极牵线搭桥,组织校友赴凤庆考察。2015年11月,广东省惠州商会组团到凤庆县进行商务考察,与当地茶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协议资金达1000万元。3.推介特色产品,在粤举办招商活动。2018年6月,联系校友与凤庆县签订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概算投资1亿元,并在广州举办扶贫爱心茶义卖活动。4.组织专家、教授为当地提供技术指导。2016年,药学院葛发欢教授技术指导的凤庆一叶生物有限公司茶多酚生产线建成投产。生科院叶创兴教授(退休)赠送可可茶种质资源给凤庆滇红集团茶科院,为这西部地区最大的茶树种质基因库增添宝贵的茶树品种。5.倡议发起消费扶贫活动。2018年9月,在校内倡议各二级工会及校友购买凤庆县“10.17牵手号”扶贫爱心茶和贫困户核桃,一同爱心助力凤庆县脱贫攻坚。
(六)抓多方力量合力帮扶
2013年以来,学校发动校友和各种社会资源,集合多方力量慷慨解囊,广施援手,对凤庆县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硬件软件改善持续提供捐赠。1.捐助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如2014年,筹集300万元为凤庆二完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栋。2017年,帮助引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85万支持勐佑镇中心幼儿园建设。2.捐赠医疗器械和耗材、药品。如2016年3月,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团队为凤庆县人民医院捐赠了370万元德国费森尤斯血透设备及配套耗材。3.捐助扶助孤寡贫困老人。如2015年,经校友沟通联系,慈善组织“香港道德会”募捐20万元对凤庆县1000名孤寡贫困老人进行慰问。4.捐助支持基础教育。如2017年初,基金会资助50万元港币支持建设凤庆县第三中学6间阅览室及设立马庄完小奖学金。2017年-2018年,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相继开展“一对一博爱助学金”资助活动,共资助193名学生,每人1000元。2018年,校友企业向郭大寨乡团山完小捐赠32套、价值9.3万元的直饮水设备。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代表通过凤庆县红十字会向凤庆县大寺乡马庄完小捐赠“博爱助学”捐款10万元。
在全校共同努力下,凤庆县当地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凤庆决胜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2014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我校为“2014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8年10月,学校获得“临沧市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供稿: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