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26 >>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笃行》归来忆“笃行”

——记音乐话剧《笃行》的排演历程


正在加载...
  • 1/12

  • 2/12

  • 3/12

  • 4/12

  • 5/12

  • 6/12

  • 7/12

  • 8/12

  • 9/12

  • 10/12

  • 11/12

  • 12/12

经过多次选拔,十八位来自不同院系和年级的中大学生脱颖而出,组成了《笃行》的演员阵容,他们将和管弦乐团、合唱团以及学生执行团队一起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在仅剩一个月的排练时间里,他们最终会被淬炼成什么样子,导演毛尔南也没有确切的把握,毕竟“按照合理的时间安排,排演一部话剧需要待在排练厅里的时间不应少于45天”。作为全剧统筹的郑理在排练前也不无担忧,“这些孩子们虽在艺术方面各有特长,但戏剧演出经验基本空白,所以还得边排练边摸索。”

没有回家探亲,也没有外出旅行,国庆期间,《笃行》剧组的“笃行”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台词课是演员们的第一课。导演毛尔南在这一环节上不敢有任何放松,因为这是话剧表演的基本功之一。他亲自带着演员们一遍遍地读台词,纠正他们的发音,剖析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情感变化。期间导演的投入和演员们的辛苦郑理都看在眼里,“毛导对艺术表演的要求很高,他和演员们离开排练厅的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了午夜12点。”台词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演员们开始了形体训练。如果说台词课更多考验演员们的嘴上功夫的话,那么形体课则对他们的体力提出了挑战。一天高强度的形体训练下来,就连男生也会体力不支,爬上下铺成了演员们每天最不想面对的事。形体训练除了消耗体力,受伤也在所难免,身上的淤青和红肿演员们都已见怪不怪。

在演员们的台词和形体功底日渐扎实的同时,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也在同步进行排练。由于这两支队伍此前都参演过音画诗剧《中山情》,已有的经验和默契使他们的排练顺利不少。国庆期间,郑理邀请了国内最知名的女指挥家之一——中央音乐学院的陈琳老师对管弦乐团进行集训,之后的指导任务则主要落到郑理的肩上。而合唱团的部分尽管已有特邀的声乐指导和钢琴指导,但曾是中山大学合唱团的一员、又会弹钢琴的郑理也常加入指导老师和行列。

10月20日,排练初始阶段结束,整个剧组从东校园明德园的舞蹈室转移到了南校园的梁銶琚堂开始第二阶段的排练。

进入这一阶段,演员们需要更加注重表演的细节质量和整体效果,他们经常会为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反复训练。如在第四乐章,赖家姐妹起争执时,赖淑文给了妹妹赖淑琼一个耳光。这采取了借位动作,饰演赖淑文的陈修懿扬手扇去时,饰演赖淑琼的陈昕需在自己的掌心打出“啪”的声音,同时手迅速捂住脸颊。这需要两人默契的配合,就这一个动作,两位演员不知演练过多少次,最终才呈现出手动声响的效果。饰演罗钦的陈思洋还曾在排练时一脚踏进乐池,摔得两腿“色彩斑斓”。回忆起这一场景,陈思洋笑着说:“现在想起来很有趣,演着演着,大家发现,咦,陈思洋怎么不见了?”全实景的舞台布景也对演员们的表演提出了挑战。第四乐章,靳伟和罗钦需要爬上五米高的楼梯,每次排练到这一幕,剧组其他人都为他俩捏着一把汗。《笃行》全剧共有11次换景,尽管这项工作的重担大多落在舞台监督林建伟和舞台公司的专业师傅身上,但演员们要同步进行位置调度,做到自如走动而不影响剧情的推进也很不容易。

演员们都曾有过“表演好难”的抱怨,反复排练对演员耐心和韧性造成的巨大挑战纵然是抱怨的重要原因,但最大的难题还在于如何进入角色,想其所想。正如导演毛尔南所说,“表演需要‘身入、心入、情入’,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蜕变,不然无法达到演出的要求。”

作为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女主角罗钦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内心跌宕。导演毛尔南这样描述罗钦,“她在一个逼仄的环境里,憧憬着理想、践行着信念。她在最为痛苦的时候,连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都没有。她想大声诉说、大声痛哭、大声怒吼,但无法做到。她把一切深深埋在心里,形容自己‘像监狱里的苔藓’。”陈思洋多次跟导演说到“我自闭了”,对于年龄未满20岁的她来说,要不断揣摩罗钦的心理状态、承受住这样的压力的确非常不易。在反复排练中,陈思洋逐渐体会到罗钦的成长,许求的影响使她走向成熟,掩护革命的工作更使她变得隐忍。

柳醒龙饰演的许求是剧中男女主角的灵魂导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演不好,接下来的剧情都站不住了”。为此,柳醒龙研究了许求原型之一熊锐教授的人生履历:“他对理想的赤诚、对信念的坚定和对学生无尽的爱与关怀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有了演好这个角色的内心支撑”。编剧杨浥堃评价这一角色说,“这么干净纯粹的人,值得剧中每个人长长久久的牵挂。”柳醒龙最终演出了这种“干净纯粹”的气质,当他唱出《光明、美好和诗》时,不少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饰演邵思平的熊壮谢幕时,全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足以表明观众对这一角色的喜爱。剧中的邵思平是一个“一根筋”的学者,执着于科研,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女主角罗钦。略微呆萌的形象和充满遗憾的感情戏,让观众对他产生了共鸣。这也离不开熊壮对邵思平一角的用心琢磨。

刘润鹏也在揣摩角色中完成了他的“自我蜕变”。初看剧本时,刘润鹏觉得靳伟这个角色的引领性太强,“很怕自己不能胜任”。而后来的情况证明,这光辉的“引领性”非但没有成为刘润鹏演绎的阻碍,反而在他慢慢体会到靳伟的成长过程之后,引领着他产生了深刻的认同和敬佩之情,使他蜕变成为了一个果敢、有锋芒又胸怀天下的“靳伟”。

何子誉同学也在排练的过程中努力感受着金嘉胜莽撞底下的热血、无奈背后的愤怒。金嘉胜是那个年代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他接受救助后产生了自我救赎的心理,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过上正常生活。揣摩角色的内心,也让何子誉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的体会:革命者并不总是脸谱式的激昂形象,而往往也是拥有平凡梦想、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整个排练期间,演员们的休息时间寥寥无几,来自课业的压力如影随形,因而他们常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空闲时间在场边学习。而对于准毕业生柳醒龙和刘润鹏来说,准备出国和秋招与排练重叠,更对他们形成重重挑战。尽管各有压力,但每一位演员还是兼顾好了排练和个人的生活,竭力完成了导演所称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1月2日和3日,《笃行》在广州南校园梁銶琚堂连演两晚,好评如潮。短短一个月里,演员们与中山大学的革命前辈们进行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从经验基本空白到呈现舞台上的专业姿态,他们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导演毛尔南对此颇感欣慰:“表皮的摔打只是表象,实质是他们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洗礼、捶打和磨砺,他们感受着中山大学前辈们的精神和情感,构建且延续着中山大学优秀的校园文化和精神。”《笃行》归来忆“笃行”,一次“笃行”之旅,不仅打造了一部属于中山大学的当代艺术精品,更让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以艺术实践的形式在新一代的中大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