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重大、新发传染病时刻威胁着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加强疾病病因研究,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
大型队列是一种系统的病因学研究方法,是人类病因确认的最高等级证据来源,是制定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和建立精准医学研究体系的基础。因此,学院遵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人群健康为宗旨,以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公共卫生需求的研究项目和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口,以国家级人群队列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培育目标,在近年来启动的“三大建设”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具体举措
学院在原有的优势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围绕我国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开展“基于大规模人群队列的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平台”的建设。在负责人郝元涛院长的带领下,进一步凝练出三个重点的学科方向:营养和生活方式与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控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评价、基于社区的传染病防控研究。鼓励各团队积极建立和完善具有公共卫生特色的人群大队列。此外,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到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调国际化背景,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学术地位的学科领军人物,尤其重点加强三个学科方向的团队人才队伍建设;还制定了《公共卫生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奖励》等相关激励政策,调动教职工对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发动全院力量,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学院在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本着“以平台建设为中心,购买大型仪器为主,大家共享”的原则,建立科研平台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加强相应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以上举措为促进平台建设和大队列研究提供了硬件、软件方面的全面支持。
二、建设成效
1、搭建大研究平台
自2016年以来,学院获得学科建设经费共3500万元。在此经费资助下,购置与安装了平台建设所需仪器设备,建设了大队列信息数据平台。依托该平台,积极申请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拥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卫生毒理学、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残联自闭症儿童治疗康复研究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评估实验室;2017年获批“广东省营养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积极配合学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这一主题,构建“健康湾区2030”合作框架,为地方政府在面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时提供策略指导。
2、组建大队列
(1)营养和生活方式与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控研究:已建立和完善广州市健康人群队列(12000人)、心血管疾病研究队列(3000人)、肝癌乳腺癌的研究队列(6000人)、出生队列(3000人)、华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100000人),共12.4万人。为进行长期追踪并获得人群健康与疾病与膳食、心理行为等相关因素资料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评价:已建立和完善石化厂职业暴露工人队列(5000人)、全国六城市出生队列(6万孕产妇)、珠三角7城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队列(13万家庭),共19.5万人。为国家标准制订、污染区健康效应监测、环境安全和职业安全评价、污染综合控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3)基于社区的传染病防控研究:已建立和完善150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乙肝、艾滋病专档。已收集20万居民完善的个人信息、健康体检信息,建成了生物样本库,完成两轮的健康体检,为探索重大、新发传染病发生危险因素,防控策略及关键技术,进行社区防控干预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
3、科研产出
(1)科研项目与经费
2016-2018年,学院获得科研经费1.88亿元,约为学科建设经费的5倍,经费额呈现逐年增高趋势(见图1)。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重大项目达到10项,合计经费8756.99万元。2019年度国自然获立项资助项目24项(直接经费1078.5万元),面上项目数和青年项目数在全国公共卫生学院中排名第一。
(2)发表SCI论文
2016-2018年间,学院发表SCI论文数和高水平论文(IF>5分)均呈现增量趋势(见图2)。
(3)科研获奖和专利
2016年至今,学院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及荣誉称号,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七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内专利6项、国外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4)学术交流情况
进一步加强已开展合作的国际院校(如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慕尼黑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的学术交流。2018年罗俊校长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校长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两校共建的“加德满都大学——中山大学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揭幕,进一步加强我院与该校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上的合作。此外,学院积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例如:国际营养学会议、“一带一路”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高峰国际论坛、生物统计学国际研讨会等。在国际视野人才培养和聘任方面,学院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并聘请华盛顿大学Judith N. Wasserheit教授、牛津大学Chi-man(Winnie)Yip教授、多伦多大学TIANRU JIN教授来我院交流合作。
三、未来规划
“三大建设”期间,学院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瓶颈:例如师资队伍规模扩容不够;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基地有待建设;教学科研用房和设备管理人员数量有待增加。学院将以“三大建设”为核心继续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筑巢引凤工作,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准备好条件。此外,还将完善管理制度、调整奖励政策等,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凝炼重点研究方向,紧跟学术前沿和国家、区域发展需求;继续加大投入,提升研究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学科布局进行教师聘用、科研资源配置;形成特色科研团队,探索以团队为单位的队伍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互利共赢的成果分享机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公共卫生学院将牢记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加深加强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建设与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科在全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领军作用,为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