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34 >>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相扶脱贫道路 共谱决胜之歌

——记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连州柯木湾村扶贫干部李锐、刘嘉


正在加载...
  • 1/2

  • 2/2

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共产党人对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出的强音。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重要节点,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和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校园综合管理办公室主管刘嘉、数学学院(珠海)党总支副书记李锐两位同志分别于2019年2月和7月,先后受学校委派,到连州柯木湾村当上了驻村扶贫干部。平日里习惯了与教授、大学生打交道的他们,而今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村民们的生计和田里的收成。

“学校三年多来已经在柯木湾村投入超过1000万元,前两批的扶贫干部已经为中山大学在连州柯木湾村的扶贫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做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组的决议,协调好各方关系,形成合力。我们没有理由松懈,没有理由不做好。”李锐对接好扶贫赛跑中最后一棒信心满满。

然而仅剩下最后一年多的冲刺时间,让李锐、刘嘉深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他们快速完成角色转换,沉下心来,一头扎进村里。作为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到村的执行者,两个人分工协作,李锐负责内外沟通和整体协调,冲锋在前;刘嘉负责落实细节和具体操作,保障在后。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打好配合,确保“设计”和“实施”同质同步。各项工作在他们的配合之下稳步推进。

谋长顾短

“扶智+扶志”,“输血+造血”,这是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连州市柯木湾村的工作总思路。越到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越是进入深水区,就越要啃“硬骨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确保全面脱贫。

柯木湾村是“移民村”,各自然村并非由某个大姓繁衍而成,而多是由邻近村落不同姓氏迁出聚居而成。村委会下辖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人口仅2000出头,但却相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在柯木湾各自然村不同程度存在,村村“有本难念的经”。这给扶贫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学校对柯木湾村帮扶力度很大,人力物力,“真金白银”大力支持,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几年来,驻村干部摸清了各村的短板,不断研究论证,争取学校的资助,援建了村民服务中心、硬底化村道巷道、高基路灯、安全饮水、公厕、农田水利等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柯木湾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在定点帮扶的冲刺阶段,如何巩固成效、防止返贫,提升柯木湾村“造血”机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是李锐、刘嘉面临的更加紧迫的任务。“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才能使村集体经济即便在第三轮扶贫结束后依旧可以稳定增长,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面’上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大村一业,小村一品’的工作理念”,李锐说。他们在百忙中积极联系对接学校资源,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校友作用,为“大村一业,小村一品”谋划、落实。

2019年,学校在总结以往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广州金满湾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生态种植养殖基地。除投入项目资金、协调租用村民土地外,生命科学学院袁剑刚副教授还将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放到该项目上,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经济效益是一方面,这个项目可以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是双赢、多赢的选择。”为了扩大项目规模,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下连州、三赴清远,向清远有关方面争取到数十万元资金追加投入,以提升效益。

与此同时,面向基础较好的自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也支持其因地制宜地做活“小村一品”。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与沟通,工作队用学校自筹资金分别支持了三个自然村的产业项目:在柯木湾村以资金和资源入股的方式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中药材种植和养生汤包加工厂;在夏东村以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规划为重点,共同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村样本;在沙铺村和黎屋冲村,分别支持村民小组进行清水鱼、走地鸡养殖和百香果、菌类种植。“这些产业项目发展起来,是能够植根于当地土壤的,是工作队带不走的。只有这样,我们‘造血’才算是成功了。”李锐这样表示。

点面结合

截至2018年底,柯木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出列。“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我们要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为此,他们争取学校出台了《中山大学定点帮扶柯木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奖补及补助实施方案》,从医疗、教育、就业、生产、居住等多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止脱贫户返贫帮扶方案,鼓励其自力更生,通过志智双扶、以奖代补提高脱贫质量。刘嘉说,“对于脱贫户,我们在‘点’上仍然要坚持精准施策,一户一个方案”。

马头嵊村吴伟军一家7口人,正值壮年的他因工致下半身瘫痪,上有二老在家务农,下有三个孩子在读小学和幼儿园,仅其妻一人有劳动能力。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深入沟通,鼓励并支持其在自家山地果园搞山地鸡养殖,初步规模达500只。吴伟军在感谢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有了这个养殖基地,解决了家庭收入的后顾之忧,两个老人养老之忧,三个小孩上学也有了更多帮助和希望。”

沙铺村村民小组组长吴立明因大病手术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妻在广州打工,儿子在广州读大专。一家人虽勤劳却也缺少致富的门道。工作队设立公益性岗位聘请他担任所在村的安全协查员,还资助他在家养殖肉鸽。从在哪里养、养多少、怎么养各个方面给予细致的指导,帮助其增加经济收入。这些具体而实在的举措,让脱贫户真切感受到中山大学“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的帮扶。吴立明说:“这些都让我有了信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巩固好脱贫成果,走向致富的道路。”

快慢有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驻村工作是各项政策情况承接的“最后一站”,工作细碎而繁重。“什么事都得赶在前面做,这样才能抢时间,为后面的工作留出余地。”驻村工作队的每天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学校援助下,柯木湾村安装了近200杆高基太阳能路灯,基本覆盖了主要区域和干道。然而,这对于分散的自然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高基路灯的造价较高,在固定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如果还是安装高基路灯,依旧无法满足夜间造明需要。李锐和刘嘉到村工作后,努力花少钱办大事。他们多次向镇、村干部了解情况,连续数晚到各自然村实地考察,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巷道和每一处角落。调研结果表明,村里夜间照明需求的主要缺口在巷道,选择臂式太阳能感应LED巷灯即可解决村里绝大多数的照明需求。这种巷灯无需打基础立高杆,无需接拉电线,只要用螺钉安装在村民住宅的外墙或电线杆上即可;夜间无人经过时巷灯亮度较低,感应到有人经过巷灯即可全亮;安装10盏巷灯的费用才相当于原本一杆高基路灯,这无疑是乡村照明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联系中山的照明企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巷灯;又逐一核实安装地点,提前和村民沟通安装事项以征得同意。9月初,270盏巷灯安装完毕,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夜晚的整个柯木湾。村民们坐在明亮的巷道旁纳凉闲聊,见到入村的李锐和刘嘉,都热情地围上来招呼几句,还有村民真情感慨“多谢中山大学把我们柯木湾各自然村拉上光明大道”。

即便工作要求高、节奏快,但是该慢的时候还得慢下来。走村入户,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占用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大半的工作时间。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协调村里面上工作,这些事可以在白天进行;而午间和晚间休息时间却是走村入户的最佳时间,这是村民白天外出劳作,太阳下山才回到家中。

他们会循着熟悉的巷道走进脱贫户家中,或给男主人递上一支烟,聊聊家庭近况,或与放学回来的孩子讲讲功课,或去行动不便脱贫户家厨房看看油和米是否吃完,或爬上楼面查查刚修好的屋瓦是否完好。脱贫户家的每一点酸甜苦辣都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也会沿着蜿蜒的田埂去到脱贫户正在劳作的田间地头,看看柑橘树的挂果情况、水稻的长势、鸡鸭圈养情况。在不长的工作时间里,他们也积累了一些种养知识。而面对每一位找上门或是来电话的脱贫户,他们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他们寒暄一番,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要走程序的马上提上议事日程,不能解决的也耐心地做好解释。

他们和村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去到村民的家里,总有村民递上刚沏的茶水、刚切好的西瓜、刚煮好的番薯、花生。这种简单的快乐,让工作队员倍感温暖。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上石咀村脱贫户莫荣贵表示:“我一定不辜负中山大学的帮扶,勤勤恳恳用双手改善生活,一起致富奔小康。”

脱贫攻坚冲刺的鼓点已经敲响,而李锐和刘嘉的扶贫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都是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也都是学校培养的干部。我们谨记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训诫,慎思笃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学校的社会服务事业添砖加瓦。”面对阳光,他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