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37 >>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2019再笃行!

——我校红色三部曲之音乐话剧《笃行》公演


正在加载...
  • 1/3

  • 2/3

  • 3/3

本报讯(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摄影/瞿俊雄)11月23日至24日,我校红色三部曲之原创音乐话剧《笃行》广州专场在南校园梁銶琚堂连续开展了两场公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第三指导组有关领导,校领导、校长助理,各职能部门代表、各院系(附属医院)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艺术界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共2400余人到现场观看演出。

“华美诗篇歌中大,跌宕话剧颂伟人。”作为我校红色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音乐话剧《笃行》在文史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山大学校史上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创作,讲述了建校之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大师生辗转广州、莫斯科、昆明、桂林、粤北、太行山等地,为革命理想和国家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的动人故事。作品追溯了中大人血脉中流淌着的红色基因根源,展现了进步青年们“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2019年版的《笃行》采用多媒体舞美设计,融合电影场景的蒙太奇手法,把全剧打造成了电影般的光影世界,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作品部分乐章采用了广东音乐元素,还将国歌和校歌的重要元素融入了《笃行》的音乐创作中,增强了音乐的历史厚重感。

本次参与演出的216位演员,均为来自不同校区、不同院系的在读学生。作品从排练到上演,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组织保障以及艺术老师们的认真指导下,全体参演学生全身心投入,克服困难、反复磨合、精益求精,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那段革命历史,用实际行动践行“笃行”精神,最终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赢得满堂喝彩。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爱国奋斗传统的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为深入挖掘和展现学校的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校师生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从2016年起,学校着力打造红色三部曲《中山情》《笃行》和《奋斗的岁月》,这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实现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重要举措,是以创新形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探索,是学校开展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书记校长寄语】——————————

◎ 党委书记陈春声

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中山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爱国奋斗传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笃行》讲述了革命时期学校师生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中大人的大德大爱大情怀。全校师生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爱国奋斗精神代代相传,立志读书报国,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 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俊

中山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笃行》讲述中山大学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全校师生要继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聚共识,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努力迈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观后感言】————————————

◎ 党委副书记余敏斌

从2016年开始,学校决定制作红色三部曲《中山情》《笃行》和《奋斗的岁月》,为的是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现中大的红色基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今年,我们再次上演了《笃行》,以音乐话剧的艺术形式讲述革命时期学校师生追求革命理想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青年学子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大德大爱和家国情怀。学生演员团队的精彩演出,彰显了中山大学青年学生爱国奉献、励志笃行的精神品质。相信红色三部曲的制作,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大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党委办公室主任范元办

中大学子演绎的《笃行》讲述了革命时期中大师生在艰难困苦中满怀希望投身革命,在民族危难中不断追求理想的磅礴故事。中山大学是一所光荣的大学,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爱国奋斗传统,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中大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代代传承不息。作为新时代的中大人,我们要珍惜并努力弘扬这所大学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切实激荡起中大人的自豪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立德树人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 党委组织部部长古小红

再次观看《笃行》,依然非常感动。虽然演员、音乐、舞台、呈现方式和去年不同,但爱国爱校情怀、青春热血飞扬、唯美感人故事,仍然动人心弦,感人泪下。不断尝试以新的艺术形式生动呈现理想信念教育题材,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胆创新,更是美育教育的全新演绎。参加演出的同学们在导演团队精心指导下,学习表演,学习艺术,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育己育人,美好经历将一生难忘。希望“笃行”在一代代中大学生的演绎下,成为中山大学美育教育的经典。

◎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漆小萍

音乐话剧《笃行》以中山大学校史上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创作,讲述了从建校之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师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

中山大学具有鲜亮的红色基因,是中国传播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革命先辈“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的志业追求,始终贯穿在中大办学历史中。该剧的打造有利于落实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弘扬中大爱国、开改、创新、卓越的文化精神,有利于促进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前列走向引领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我们要更为主动地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 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李燕

2019年中大红色三部曲之音乐话剧《笃行》公演非常震撼,呈现了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实践了“以优秀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体现了艺术教育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美育作用。“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笃行》的演出有助于师生、社会各界更深入地认识中大历史、中大文化和中大精神,是学校加强历史教育和推广美育教育的有效举措。

◎ 生态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刘徐兵

《笃行》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洗涤。作为一名野外科技工作者,邵思平老师对试验田的那一份坚守和不离不弃让我感同身受;作为一名承担教学和专职辅导员工作的青年教师,罗钦老师对学生们的爱护和无私付出让我由衷钦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仅要将革命前辈们笃行报国的奉献铭记在心,更应该传承并发扬我校的红色基因,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肩负起我们这辈人科技强国的使命!

◎ 光华口腔医学院辅导员麦志伟

今天,我们时隔百年,穿越时空,以音乐话剧的形式,重现了昔日的中大人坚持读书不忘报国的波澜壮阔历史。今天,我们挖掘中山大学的革命历史和爱国故事,就是要继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坚定自信,走好读书强国的新时代道路!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花映天

《笃行》既是一部在致敬革命历史基础上进行高水平艺术加工的音乐话剧,更是一次讲述近百年前中大人为国为民的担当和使命、传承我校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出色尝试。剧中许求、罗钦、靳伟等人为了革命胜利而甘心奉献一切,作为享受和平这一胜利果实的我们,更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好红色基因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相信我们新一代的中大学子,定会坚定报国理想,在追求“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笃行之路上砥砺前行!

◎ 化学学院2018硕士研究生何乔

在中国,有一所中山大学,校园里有一群青年师生,他们点亮微微星火,身体力行认真书写着明辨笃行的篇章。笃行是罗钦的守望,是靳伟的上下求索,是金嘉胜的披上戎装,是像他们一样的繁星。回头望,中大青年前赴后继完成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我们笃行的脚步不曾停歇。向前看,新时代也同样需要我们中大青年传承笃行精神。因为,我们不曾忘记过他们的样子,更会一直铭记我们来时的路。

◎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向雨

《笃行》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融入交响乐、合唱、舞台剧等多种表演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革命时期中大青年心存理想,报效祖国的热情壮志。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中大青年,更应该铭记“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励志精神,牢记理想,肩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 护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赵天翼

作为去年《笃行》的演员之一,看完2019年版的《笃行》之后心情十分激动。记得去年演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剧中人物爱国爱校的情怀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希望同学们都能用心感受中大校史中的大情大爱,愿我们都能初心不变,笃行如初!

◎ 农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虹宇

《笃行》中很多角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学院老师邵思平,他视稻作试验田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如自己的生命一般。他对中国共产党亦是满腔热忱,面对开出优厚条件的国民党,他无动于衷,纵使那边他能拥有更好的试验田。一位位的中大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用自己的选择与热血,展现了中大人身上的红色基因。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