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港澳台事务办公室)10月31日,粤港澳高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19年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在我校广州校区南校园举办。我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卫炳江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教授,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兼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欧阳谦,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社会事业交流合作处调研员刘俊峰,我校常务副校长孙冬柏教授及来自港澳、内地和各国院校专家学者约200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由我校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教授主持。
罗俊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今年初,联盟被正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实践和联盟的合作成果,他认为,高校要对大湾区创新发展形成重要支撑,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的建设(即“三大建设”)。因此,学校积极倡导联盟成员院校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立多个专业合作联盟,以此汇集多方优质科教研资源,从更高站位、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三大建设”,开创粤港澳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罗俊校长指出,联盟举办青年学者论坛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汇集广大教科工作者的智慧力量,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他希望各个专业联盟在推进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内外协同,既要加强联盟内部港澳与广东高校的合作,又要推进联盟与联盟外部一流水平机构的合作;做到纵横协同,既要潜心钻研重大学科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学术高峰,又要积极输出人才、技术、服务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到近远协同,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做实、做细当前的合作,又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制定长期的合作计划。
本次开幕式分别邀请了粤、港、澳三地院校代表以报告形式分享交流了各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卫炳江副校长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香港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创新合作的探索和尝试;林志军副校长结合澳门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阐述了学校如何通过培养爱国爱澳人才和提升创新科技水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校孙冬柏常务副校长作题为《协同创新,同频共振——中山大学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研平台布局建设情况》的报告,他向与会代表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天琴计划、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近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邀请各校学者一起参与“三大建设”,协同共建湾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共同助力湾区升级发展。
大会期间,在与会嘉宾见证下,由我校和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举行了创盟签约仪式。该专业联盟将汇集粤港澳精英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资源和力量,以共同提升湾区院校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支撑湾区创新驱动发展。
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共设置6个分论坛,分别为粤港澳海洋与极地科技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基于超算先进材料应用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新药创制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青年学者论坛以及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论坛。分论坛由对应的专业联盟秘书处(即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旅游学院、超算中心、药学院、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研究生院)承办。在两天的会期内,各与会高校学者将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科教合作在大湾区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