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2019年,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发展目标,聚焦内涵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稳步推进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各项工作。
学院在年初布置人才引进“五个一工程”,实行“全员引才”,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百人计划”引进教授1 人、副教授7人、博士后3人,学院教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建成过渡期共享共管科研平台,加强实验室管理,确保学院科研教学工作安全运转。
2019年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1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和5项深圳市面上科技项目,获批纵向科研经费总额3126万元,2019年到账科研经费945万元,病原与传染病防控重点学科团队优势凸显。引进人才延续了良好的科研活力,2019年以中山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单位发表论文共2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5篇,中科院二区7篇)。
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修订制定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方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伍连德拔尖创新培优班培养方案、学院教研室建设方案以及新教师培养和考核方案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新教师能力培育,设立院级督导机制,聘请相关学科教学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展督导指导。
展望2020年,学院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砥励前行,奋勇拼搏,为推进学院快速高效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成立于2018年,既肩负着补齐学校艺术学科短板的艰巨使命,又承担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任务。学院直属党支部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主题教育与学院中心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美育这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9年是艺术学院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艺术学院的软硬件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学院启动大楼装修改造工程,致力打造多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艺术学院大楼;梳理艺术一级学科大纲,推进学科建设;引进17位来自海内外的青年艺术英才,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
2019年是艺术学院党建品牌化的一年。在这一年,教师代表参加了建国70周年的文艺汇演、校庆演出、新年晚会等大型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坚定师生文化自信;开展“师魂·师艺”、“科学与艺术”专题讲座;组织师生参观红色教育纪念馆;举办多次午餐会,凝聚师生情。
2019年是艺术学院主动承担责任的一年。2019年秋季面向全校开设艺术通识教育课程7门13门次,覆盖两校区四校园;牵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包括央视《音乐公开课》栏目录制、多场高水平音乐会和艺术讲堂,努力探索德育与美育的融合途径。
2020年,艺术学院将迎来第一批音乐表演本科生。学院将突出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权衡学科资源,继续面向全球推进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加强艺术学理研究人才的引育,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努力打造具有中大特色的一流艺术学科。
●农学院
学院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结合农情院情,统一思想认识,振奋创业精神,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像培育良种那样精心培育新生”。2019年,学院迎来了复办首届招收的54名本科生、6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修订完善了本科生物科学(农学)的培养方案,并申报了新专业,论证落实了深圳校区新办学点的实验教学设备。开设9期“光明农业讲坛”,邀请长江、杰青、首席科学家等做新农科前沿领域讲座;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农科院、日本东京大学、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并拟于2020年11月与法国农科院合办中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带领同学们拓展专业视野,巩固专业思想。开设12期“光明青禾思政讲坛”,开展党建思政、校史院史讲座。组织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集体观看红色校史音乐剧《笃行》,创作反映校史院史的红色诗文“为了中国人民的饭碗”,并获广州东校园预赛一等奖、全校决赛三等奖。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社会担当意识。学生会面向东校园开展“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调研活动,得到13个学院537名师生支持,并将调研报告转报学校总务处作为工作参考。19名同学提交入党申请书,占比31%;3名本科生提交入团申请书。
把人才队伍和教研基地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共组织四批人才选聘,通过“百人计划”引进7人,近期将陆续到岗。
与我校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协商,达成了共享共建的合作。积极配合职能部门,推进深圳校区2600亩农用地的流转工作,与深圳华侨城农业公司达成了合作共建“光明小镇·欢乐田园”的初步意向。在科研院的协调下,完成了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的现代农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
●附属第一医院
2019年,附属第一医院全院6000多名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撸起袖子干出了一番新天地。
南沙新院区拔地而起,医学综合楼奠基动工,恒大医疗中心启动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体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相继落户,医院还成为华南唯一一家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400多万患者得到了高质量医疗保障,疑难重症收治率达83.36%。10个学科20位专家9个小时联合攻坚,成功完成了全球第二例、全国首例复杂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高难度手术。门诊一体自助平台、日间手术中心、母婴室、温暖ICU,让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纾解。
中国医院排行榜进一步升至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其中科研排名跃升至全国第四,1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创历史新高。从新疆、西藏到广东偏远乡村,再到太平洋岛国,200多人次对外帮扶医务人员足迹踏遍万水千山。
围绕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策划系列主题宣传,举办医师节、护士节、教师节、研究生毕业典礼、春晚等大型活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500多名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2020年,医院将迎来建院110周年。在新的征程上,医院将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斗志,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以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健康中国的新传奇!
●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9年,我们砥砺奋进,所幸不负光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医疗工作稳步发展,科研建设不断突破,教学工作扎实推进,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们秉持现代医学理念,在医改的洪流中奋力拼搏进取,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高地建设,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获得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心脏移植与肺脏移植执业资格,再圆移植梦。
我们坚持“三个面向”标准,实施“金字塔”培育体系,培养一流科研人才,稳步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宋尔卫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相继落户,这是我们交出的最闪亮成绩单。
我们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发扬“名人情怀、名师传授、名家督导”的“岭南教学特色”,传承高尚医德,培养家国情怀,助力创建一流医学教育学科。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2020年,21世纪又一个崭新的十年,我们期盼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祝愿“健康中国”战略早日实现,梦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附属第三医院
2019年,附属第三医院步履坚定,谋划新发展: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医院转型发展。复旦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跃升21位,位列全国第38;建立广东省移植医学工程实验室,成立医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免疫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肝病、脑病、免疫三大学科群聚力“登峰”,为高水平医院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创新高,5个项目通过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评审;建设高水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疑难病会诊例数、专病门诊就诊人次均同比大幅增长,多学科诊疗病种范围扩大,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持续提升;深化“三位一体”人才孵育工程,柔性引才、积极育才落到实处;探索临床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展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完成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工作,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不断优化。
医院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引领医院各项重点工作。积极践行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各项医院管理制度,多院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多名医疗专家活跃在基层医疗的最实处,帮扶足迹遍布贫困山区、祖国边陲、大西洋彼岸。举办七一建党节、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教师节表彰大会,向平凡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致敬;深挖典型,榜样的力量激励全院职工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附属三院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瞄准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稳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锐意进取,争创一流,迈出新时代长征路上铿锵有力的步伐!
●中山眼科中心
2019年,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力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连续10年荣膺中国医院专科声誉(眼科)排行榜榜首,连续6年获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眼科)排行榜第一。
紧抓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机遇,建设高水平临床和科研平台。成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小儿眼病综合科,急诊、感染眼病平台等,促进各亚专科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计划,推动大型仪器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眼科诊疗创新与眼科药物创新等平台建设。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建成中国首个“眼·科学馆”。
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并产出众多科技成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创建婴幼儿视功能人工智能评估技术,牵头完成全球首个AI医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布国际上首个AI临床应用指南《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系统应用指南》。在《柳叶刀》发表我国眼科界第一篇原创性长文论著,提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不建议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手术治疗,颠覆了青光眼传统治疗方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金师上阵铸培金课。以本为本,推动本科生教学改革,形成了兼具启发性和前沿性的眼科学“金课”,受到2016级本科生热烈好评;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提出人才分类管理的理念,组建以医学拔尖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
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开展医疗援助与社会服务。迅速响应中山大学和南昌市的校市战略合作,共建南昌眼科医院项目率先落地。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先后派专家长期进驻新疆、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全方位帮扶。树立大国医疗外交形象,援外医生代表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2020年,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求真务实,担当作为,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眼科中心奋力前行!
●肿瘤防治中心
2019年,肿瘤防治中心立足建设“世界顶尖癌症中心”的目标,以“三个面向”为指引,积极推进“三大建设”。医疗服务方面,年门诊量达117万人次,住院量13.1万人次,获批建设委省共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获省政府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创建国家肿瘤医学中心。与天河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黄埔院区计划在明年中投入试运营,进一步奠定了中心三院区全面发展新格局。科学研究方面,发表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高水平文章25篇,其中马骏教授关于晚期鼻咽癌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0.67),为中国内地学者主导的肿瘤学研究第一次登上该杂志;徐瑞华教授团队关于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19年新发布的Nature Index榜单中,中心跃居全球癌症中心第五位、国内癌症专科医院第一位。此外,中心连续五年荣膺“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徐瑞华院长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中心将以创建国家肿瘤医学中心为契机,重点推进前沿医疗技术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肿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构建全周期、立体式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力度对具有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性、长期性、综合性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为健康中国战略与增进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光华口腔医学院
2019年,光华口腔医学院用奋进之笔书写了发展的新篇章。
主动谋求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一院三区”建设稳步推进,先后与南沙区、天河区政府签约共建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科学中心,为区域人民口腔健康保驾护航。着力发展前沿医疗技术,率先成为互联网医院,启动5G椅旁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发挥“国家队”示范引领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选派医疗骨干到新疆喀什、西藏林芝、四川宣汉、云南凤庆开展对口帮扶。
坚持立德树人,为区域输送高素质口腔英才。植根中国大地,创新打造“最好本科”,全面对标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国家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项、累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本科生团队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力推“三大建设”,科研水平稳步攀升。完成华南颅颌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筹建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与SCI论文数再创历史新高,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广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各1项。全职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施松涛教授及其团队,1人入选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博后引进人数再创新高,扩大人才“蓄水池”,筑牢人才“金字塔”。
光华口腔医学院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奋进的姿态,努力让光华口腔医学院更上一层楼。
●附属第五医院
2019年,附属第五医院按照学校春季与秋季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三大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医学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攀升。
医院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和辐射力,港澳居民就诊人次同比增长85.47%;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感染病科和医学影像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自2019年1月获批肝肾肺器官移植资质后,医院已成功完成肝肾肺器官移植35例;打造医学人才高地,引进高层次人才33人,同比增长230%;建设“研究型”医院,分子影像大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领跑珠中江地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科、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开花,在国家2019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成绩全国领先,位列全省第三,另外也积极编写全科系列教材;持续增强教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升级改造职工小区,成立小区职工之家,多渠道解决引进人才、新入职员工和学生住房问题;外科大楼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升级改造的(新增)医疗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教学用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科研用地面积约5460平方米。
2020年,医院将继续坚持“三个面向”,聚力“三大建设”,瞄准前沿,壮大优势学科群;以临床为导向,提高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率;加强多学科协作,提升临床救治能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培育一批临床专家;大力发展海洋医学,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附属第六医院
2019年,附属第六医院顺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将主题教育与谋划医院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聚焦聚力破解问题,从严从实整改落实,纵深推进主题教育。以多种形式听取师生、病人意见建议,实现就医智慧化、流程科学化、医患“双减负”。以学科方向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科室,顺利完成机构设置调整,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促进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能。全面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十二载时光洗练,附属六院登榜“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华南地区最佳医院20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取得新突破,比去年增长56%;成为全省唯一获批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团队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殊荣;发表数篇高影响因子论文,两项学术成果获新版直肠癌NCCN指南引用,成功举办第六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上发布第二届中国“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结果,显著提升了医院的国际影响力。
专科特色上实现数个“首创”,正式成立全国首个结直肠癌无切口病房,正式成立肿瘤I期临床研究病房及腹膜癌病房;成立中国NOSES联盟广东分会,附属六院为分会理事长单位;生殖中心顺利通过省卫健委校验评审;消化内科在华南地区首创成立炎症性肠病生育门诊;“国家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数字影像示范中心”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中国好医生”王磊同志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所在团队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医院以创新的事迹报告剧表达对王磊同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在西藏林芝、新疆喀什、云南凤庆等地开展“造血式”帮扶支援;志愿服务成为亮丽品牌,开展多项广受好评的健康公益服务项目。
2020年,新的发展机遇期,附属六院将借助与天河区政府共建天河柯木塱院区的大好时机,对标广东省提出的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依托中山大学优质资源,采用大数据、智能医学新兴科技形态,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医疗健康中心。
●附属第七医院
2019年是附属第七医院开业后的首个完整年度。秉承上年“深圳速度、中大质量”良好开局,医院各项事业实现了优质、高速发展。
提供中大医科优质服务,让深圳市民大病不出深圳。全年总诊疗量34万人次,是去年(运营235天)的2.6倍,出院1.8万人次,手术5600台,三四级手术占比近6成,疑难危重收治率超63%,三成患者从深圳市外慕名而来。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开展安宁疗护病房试点,探索“社工-义工-护工”联动服务模式,构建医德医风最好的温暖医院。依托“移动医院”和航空医疗救援,构建了陆空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建设研究型教学医院。以“三大建设”为导向,引进5个“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和81名专职科研人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实现医院“大项目”零的突破;2019年获得各类纵向科研基金立项62项,其中国自然15项;落地2个诺奖实验室。成立24个教研室,拥有36名博导、49名硕导,新招收研究生77名,接收进修生50名,实习生129名。
汇聚人才、让员工满意。建立以公益性、人才激励为导向,遵循医学规律的薪酬体系。安排公交接驳车,协调增加了6个班次的高铁在光明城站停靠,为外地车牌的员工申请免限行。为每一位员工配租了人才安居房。
2020年,医院将以“创三甲”为核心,狠抓内涵建设,汇聚各类人才,加快二期建设,向“树中大情怀、建世界名院”的定位不断前进。
●附属第八医院
2019年,附属第八医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机遇与挑战中乘势而上,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从严治党中凝心聚力,努力拼搏,开创了“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勇创新高,人才引育工作提质增效,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良好局面。
持续加强医务管理,完善医疗制度,优化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新大楼正式启用,17个亚专科门诊正式开诊,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口)、DSA系统(进口)、超高端螺旋CT系统(进口)等一批“中八重器”投入使用。
逐步健全医院科教管理体制。医院基本完成教学组织体系的建立,成立14个教研室,逐步实行大学附属医院教学管理模式。约10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投入使用,保税区约8000平方米科研平台完成规划立项和设备论证。挂牌“第八临床学院”,成为中山大学临床教学基地。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立项总经费为915.5万元,较2018年度增长1500%,重点项目数量位居深圳市医疗系统榜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开创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承担此项目的历史先河。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迅速。全年引进人才416人,人才引进量逐年跃增。
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医院召开首届团委会,积极筹备医院党代会和“双代会”。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分五批组织医院全体党员赴广州开展学习党史校史、传承红色文化党日活动。坚持民生导向,注重员工福利,进一步凝聚民心民力,保证医院职工与国家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