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今,中山大学集结全校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在云南省凤庆县探索开展精准扶贫“三个三”工程:开展“三个一批”建设,为山区医疗强基提质;聚焦“三个领域”发展,为乡村教育扶智扶志;紧扣“三个环节”发力,为当地产业增势赋能,为云南省凤庆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三个一批”建设 为山区医疗强基提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山大学积极发挥医科优势,探索“造血式医疗帮扶”模式,大力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长期派驻一批专家医疗团队、精心打造一批重点科室基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定点帮扶凤庆县人民医院,何裕隆院长每季度带队赴凤庆开展一次集中帮扶,带教培训,管理培训,开展五大中心建设,落地国家级培训班,建立远程医疗平台,搭建5G智慧医院平台。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附属口腔医院、附属第五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等十家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医疗帮扶。已有14位医疗骨干在凤庆县开展3-6个月的“组团式”派驻帮扶。他们在较长时间里为凤庆县人民医院带去了新技术、新理念、新平台、新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医疗帮扶,已实现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全部学科培训“全覆盖”,培训11670人次。经校地共同努力,凤庆县人民医院新掌握近60项新技术,新增科室10个,获得7个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五大中心。手术台次和出院病人数实现“双倍增”。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了中大附属七院—凤庆县人民医院—凤庆13个乡镇—187个村(社区)多级诊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聚焦“三个领域”发展 为乡村教育扶智扶志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中山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扶贫,聚焦基础设施完善、实施“远程+派驻”培训、开展实践育人教育三个领域,为贫困地区扶智扶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校长罗俊院士走上凤庆县中学讲台讲授“天琴计划”,点燃凤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学校援建凤庆县第三中学远程教育课室,实现凤庆中学和中大附中学子跨越2000公里同上一门课。学校4名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每年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扎根凤庆长期支教并取得较好成效。中大目前已累计录取临沧籍学生64名,凤庆籍学生22名。在凤庆县郭大寨乡,相关学科师生连续三年开展彝族支系俐侎人文化研究。截至目前,学校已培训各类干部2000多人,整合校友和社会资源捐赠超过2000万元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开展“一帮一”助学、发展特殊教育、奖学奖教金项目等,切实助力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紧扣“三个环节”发力 为当地产业增势赋能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中山大学发挥学校药学、生物学等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紧扣“注入科技资源、引入企业资源、抓好消费扶贫”三个环节,助力凤庆县产业提质增效。在凤庆县设立中山大学药学院葛发欢教授专家工作站,为凤庆县落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与凤庆县围绕核桃精深加工深入合作,助力打造核桃全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举办植物资源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绿色生态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依托中山大学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升级。校友企业广州燕语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临沧市首批重点引进企业,已在临沧市建成茶叶加工厂和2000亩茶山基地。学校、校友企业共同抓好消费扶贫。“中大助力·凤庆加油”套餐组合让中大师生爱上凤庆特产。2018年至今直接购买凤庆农特产品1800多万元,大力助推凤庆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2014年凤庆县贫困发生率为16.69%,在校地共同努力下,2019年已实现“清零”。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凤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普通老百姓都对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我校2019年获评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考核为第一等次“好”,陈春声书记在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2019年教育扶贫论坛上两次作了交流发言,学校扶贫工作组2018年、2020年两次获评“临沧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央广网、教育部官网等都曾报道我校定点扶贫凤庆工作。(校工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