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挂职凤庆县副县长王克:
到凤庆一年多来,自己深深地融入凤庆工作生活中,从心底里将自己当做凤庆人,为凤庆尽一份力,不做“过客”,更不做“看客”。我坚信,在中山大学和凤庆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定会更见成效。在校地合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征程中,那棵经历了3200年历史沧海桑田的大茶树,也必将看到凤庆新的发展。大茶树将会见证,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建设美好生活,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我校挂职凤庆县红塘村第一书记蓝澍德:
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同步入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需要年轻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农村是施展抱负、践行家国担当的一个大好舞台。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也让我体会到基层扶贫工作的不易,基层扶贫工作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战斗。我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们的工作好不好,就看群众笑不笑。作为高校扶贫队的一员,我有幸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成为实践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扎根祖国乡土,对每一位亲历者都会是弥足珍贵的记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我校驻柯木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锐:
驻村扶贫一年多来,我一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谨记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训诫,慎思笃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柯木湾村的村道硬化了,村居美化了,村巷亮化了,村俗更有文化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全村高质量脱贫摘帽。“大村一业、小村一品”产业帮扶模式在柯木湾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并入选广东省扶贫济困日十周年十个好故事。驻村事迹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我校驻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刘嘉:
我有幸于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之年加入这一伟大事业,成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员。在学校的全力帮扶下,在一批批扶贫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粤北乡村柯木湾发生了巨大而可喜的变化,硬件改善了,环境美化了,乡风文明了,产业振兴了,贫困村和贫困户也如期摘帽了。村民们打心里感谢中山大学,“你们来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于我而言,走出校园,深入农村,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样的伟大事业,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是何其的光荣!近两年的基层工作,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正含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螺丝钉精神,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
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教授:
我和我的团队历经三年,把凤庆县人民医院变成了一支“带不走”的中山大学医疗团队,实现了凤庆百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心愿。曾经排名倒数的凤庆县如今已在全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中斩获桂冠。
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教授: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自2018年我的工作站落地,便对凤庆县人民医院儿科历史现状、短板、医护和就医需求进行调研。我带领团队通过授课培训、带教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持续性、付真心、交真情的针对性医疗帮扶工作;通过义诊、线上会议等方法构建健康扶贫的桥梁纽带,变“输血”为“造血”,带动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很好地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做出中大医科的贡献。
药学院葛发欢教授:
我们的帮扶工作主要是针对凤庆县的优势资源,采用先进适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成套技术开发特色健康产品,在凤庆实现了核桃油、茶籽油的绿色环保生产,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及安全性。利用学科的优势助力产业扶贫及推动绿色技术的产业化,我感到十分开心。
心理学系李桦教授:
每一次从临沧转机去凤庆的路上,都充满了惊喜与期待。在凤庆,在对校长们和一线老师的培训课上,我不断地被他们的盼望和期待所点燃,总是想竭尽所能。去扶贫和支教的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被滋养的路,是一条我们践行初心和使命、丰盛心灵的路。老师们以他们的精神生命和朴质的情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感恩这些美好。
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
开始做“阿者科计划”的时候我并没想那么多,在前期调研过程中看到村子里老百姓的日子很苦,我就想帮帮他们,毕竟我本人是从红河州考学走出去的。我也想做个学术实验,看看我们的理论究竟能不能在实践之中立起来。在第三次分红大会之后,村里一位81岁的老奶奶对我说:“你是好人,钱都分了三次了,你会活得比我还长。”我就希望能为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生命科学学院袁剑刚副教授:
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是“造血式”扶贫,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但由于交通不便,很多扶贫企业的发展陷于困境,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销售。消费扶贫可以有效化解贫困地区产业的供求矛盾,又可以避免福利陷阱,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稻田里,白鹭飞,鱼儿游,蛙儿跳,村民笑——扶贫人的喜悦与骄傲!
肿瘤防治中心孔亚楠医生:
水云谣——帮扶情
珠江水畔,彩云之南。纵隔千里,情深意绵。
中大精神,家国情怀。心系凤庆,饮水思源。
工农政商,一脉相连。文教卫生,薪火相传。
脚踏实地,深耕六年。硕果累累,捷报频传。
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身披战甲,荣光无限。
互通有无,坦诚相见。学以致用,敢为人先。
肿瘤防治,任重道远。早查早筛,诊治规范。
牢记使命,初心不变。全民健康,必将实现。
附属第六医院熊斐医生:
为期半年的帮扶时光已然过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新开展了乳腺MRI检查,填补县级医院技术空白;搭建附属第六医院影像远程业务学习平台,提高年轻医生对科研学习的参与认知,为科室的未来发展建设打下基础。
附属第一医院张涤华副教授:
我在云南凤庆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共诊治门诊患者56人次,住院患者732人次,带教查房10次,讨论病例3次,完成网络病例讨论及讲座3场,示范或带教操作4次,肾穿刺活检、腹膜透析置管及拔管手术共10台,学术讲座10个专题,共34学时,义诊会诊病例13例,同时还参与了诗礼乡鲁史分院义诊及卫生院带教指导工作,尽力我所能开展帮扶工作,为推动县医院肾病专科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孙逸仙纪念医院耿登峰教授:
青龙桥,原是连接澜沧江两岸的铁索桥,也是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木板铺设的桥面上已觉困难,这里的先民人背马驮把货物运出这险山深涧是何等艰难!马帮精神就是在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中形成的。我在凤庆县人民医院的同事身上看到了他们对马帮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孙逸仙纪念医院林永青副教授:
我在凤庆县人民医院工作生活期间,与心内科同仁共同完成心血管冠脉介入36台次,指导开展了“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存在开口病变治疗的双导丝策略”“桡动脉痉挛处理”等技术,提高了心内科冠脉介入水平,提高了急诊手术的成功率。
孙逸仙纪念医院罗年桑副教授:
2019年底,我随中山大学医管处医疗队去凤庆县人民医院帮扶(来回3天),去到一个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县医院,乘坐目前最快的交通工具,路上大概要花11个小时(县城周边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医院心内科安排了几台冠脉手术,手术很顺利,我也因此和医院结缘。半年后接到学校通知,科室安排冠脉介入医生帮扶3个月。经过3个月的驻点帮扶(每位专家1个月),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在科室管理、临床知识、冠脉介入水平上有不小的提高,后续有机会我们愿意继续合作。
附属第三医院赖菁副主任医师:
帮扶是一时的,学科成长是长久的,凤庆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将继续在感染病学上互帮互助,在科室管理、诊疗规范、人员培训、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方面开展帮扶,提升科室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附属第七医院李明哲副主任医师:
附属第七医院一直关注云南凤庆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何裕隆院长牵头立项“凤庆县胃癌精准化三位一体防治”。8月4日,我和施兆文副院长、陈鑫副主任等项目组成员奔赴距县城20公里山路以外的勐佑镇高山村卫生室启动并开展试点问卷调查工作。在这里,我们完成了第一份问卷调查,项目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未来,我们也将进一步推动医院的对口医疗帮扶工作。
附属中学支教老师李建辉:
如今我既然来到这里,也就是边疆人了,享受到了党的光辉照耀,就更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心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余热,在边疆绽放生命新精彩。
研究生支教团黄晓波:
可能是一年前暑期实践与鲁史中学的相遇,让我坚定了重返鲁史的决心。两个月余的支教生活,让我看清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部分。变化的是对生命宽度的感受、对社会基层的认知;不变的是在中大求学期间所厚植的家国情怀。
研究生支教团冯思嘉:
去年十月的面试、培训还历历在目,而今我已经在鲁史中学数月有余。重回高中岁月,转变为教师的角色,不熟悉的粉笔触感和陌生的教学节奏,在45分钟的课堂里变成了熟悉和习惯的工作日常。踏实教学、虚心请教、耐心沟通,是这短短两月的心得体会。
研究生支教团曾小晖:
初来鲁史,新鲜过后虽有些许不适,但融入之后,我收获了感动和成长。在充满着期待和感恩的这一年中,愿我能与队友一道不负韶华,全心全意投入支教工作,在基层教育岗位上散发光热。最后,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未来继续努力。
研究生支教团梁伟诺:
淳朴民风、友善老师、芳华学子……凤庆人的生活点滴无不令我欣喜而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支教初心:我愿为这些孩子的生活带来一抹给人喜悦、令人乐观、促人向上的阳光,以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陪伴他们的成长,见证他们的进步。
附:
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凤庆县、柯木湾村扶贫干部名单
挂职凤庆县副县长:郑哲、朱志辉、曹新、余立人、王克(2019年7月至今)
驻凤庆县落星村第一书记:麦伟立、郭兴勇
驻凤庆县红塘村第一书记:郭兴勇、蓝澍德(2019年7月至今)
驻柯木湾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晓超、古添雄、李锐(2019年5月至今)
驻柯木湾村工作队副队长:沙敏、曾毅斌、刘嘉(2019年2月至今)
扶贫工作组组长:周云、吴京洪(2016年至今)
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彭志刚、何洪(2019年至今)
扶贫工作组秘书:王兰平、张新楠、林炜双(2018年至今)
(校工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