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充分肯定了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更对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教师应有的担当寄予了厚望,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加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重大。
我国正迈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时代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新方法。以本人主讲的刚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恢复生态学》为例,谈谈学习总书记教师节寄语后对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感悟和努力方向。主要包括从创新教学体系的角度积极探索优化学科的课程建设,通过精品教学促进学科发展,以科研创新成果反哺教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五种能力的培养,同时融合思政元素,落实“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一、优化学科课程建设
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生态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提升了生态学在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无论是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还是实习辅助教学体系都急需探索并形成规范。《恢复生态学》作为我国生态学一级学科其下设立的七个二级学科之一,是中山大学在全国首批开设的生态学专业必修课。本人从2011年起主讲“恢复生态学”,在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恢复生态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于2020年出版了新版教材。未来还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制作数字教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多途径学习的需求。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立体化教学手段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已上线的慕课《生态学的弹性思维》为疫情期间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教学团队正在申报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恢复生态学》,以期进一步通过新技术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二、精品教学促进学科发展
中山大学生态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两次学科评估中均并列第一名。精品教学活动为全面促进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制定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借鉴国际和国内知名高校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制定了主题鲜明的培养方案。第二,创新核心课程的野外实习。设立生态学科核心课程野外实践设置的新模式,即理论+实践,通过建立适合学科分支课程实习的不同基地,将课程知识写在大地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为生态学顺利获批2019年“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强基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以科研创新成果反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理论体系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相结合,使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和学术前沿知识有机的融合。如本团队提出的“生态控制替换模型”(即利用外来种控制外来入侵互花米草,同时恢复本地红树林群落的理论与方法),文章发表后作为自然出版集团的研究亮点发布,《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相关应用技术被广州、深圳、珠海和澳门等地广泛应用。研究地点“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也成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是课程实习的典型基地。这些研究成为教学中引发学生理解学科社会重大需求的生动素材,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潜移默化式五种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堂讲授知识点与国际前沿研究、野外实践内容以及学生深化学习的前沿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
研讨课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老师点评的深度与精度。
多层次培养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教学中设置发散性小课题,鼓励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用生态学理论解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由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等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学习习总书记的教师节寄语,使我们备受鼓舞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新的使命和担当:只有不断打磨基本功,创新工作方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