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校哲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了跨越式、内涵式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在基层党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效尤其显著。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党建成效突出
“十三五”期间,哲学系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哲学一流学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出台完善十余项制度,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六项工作责任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党风促教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教工党支部100%实现“双带头人”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积极推进发展党员工作。
2019年,系党委荣获学校先进党委称号、广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建设单位、中山大学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本科生党支部为广东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教工马哲党支部荣获学校“先进党支部”称号。
推动优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十三五”期间,哲学系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引领,重点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积极打造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团队,逐步形成了可传承的研究团队(心性现象学团队、经典解释学团队、广义论证团队等)。哲学系努力推进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医学哲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推进“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平台”“人机互联实验室”等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其中,建设中的“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之一。此外,系里创设“谦之讲坛”“禾田哲学讲座”等品牌讲座系列,出版“中大哲学文库”“谦之论丛”等高水平专著系列,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品牌效应日益显著。
近年来,哲学系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哲学学科的QS排名从2016年全球前200位以外,跃升至2020年的第57位;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从2017年国内第6位升至2020年国内第4位。
高原之上勇建高峰,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哲学系坚持面向学术前沿,推动立体化、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在重大科研立项、权威刊物论文发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增长,推出了一批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创新性成果。此外,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中国现代化方向,中国哲学从哲学史分析向哲学性创作发展,西方哲学开拓了东西思想相融贯的“心性现象学”前沿论域,逻辑学实现了向跨文化认知的转向等。系里牵头立项国家社科等重大、重点项目23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系列高水平专著150余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筑“五个融合”育人体系
“十三五”期间,哲学系紧紧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五个融合”育人,积极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推进专任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积极推进“家乡田野”等实践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融合,探索国际化、文理交融的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积极推动教材和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等。
“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在哲学系逐渐形成,近三年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比例均超过70%。学生2016年以来在各类各级竞赛中获奖80余项。研究生在专业领域获得广泛认可,新近培养的博士相继进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Wollongong University等海内外一流高校任教。“十三五”期间哲学系申报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和强基计划。
智库建设紧扣国家战略,社会服务凸显文化传承
“十三五”期间,哲学系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对社会的贡献。依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系里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问题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承接“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此项目为学校人文学科超大经费立项的项目),为广州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依托中国哲学学科和“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哲学系着力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的高端平台,推广国学进社区,并积极推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物展览,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9年系里组织策划的“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展望“十四五”
展望“十四五”,哲学系将继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坚持内涵发展和改革驱动,努力保持优势学科的优势方向,开拓新的交叉研究领域,积极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华优秀哲学传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