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50 >> 2021年02月28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历史学系师生参访抗战时期中大回迁粤北旧址

作者:肖胜文/文 张建宇/图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2019年11月15日至16日,我校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历史学系粤北抗战教育考察团赴粤北坪石考察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并先后与乐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洪炜、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启平等进行交流座谈。本次活动得到了孙中山基金会及学校宣传部、历史学系的大力支持。参加活动的还有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播专家温斌,《韶关日报》原社长、中大韶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朱祖平,乐昌文史专家何昆亮,乐昌市博物馆副馆长白和琴、高级工程师刘钦迟,乐昌市档案馆副馆长陈懿茜,坪石文化站站长廖小元等工作专班成员。

粤北抗战教育考察团先后在肖家湾塘口村及朱家宗祠(理学院旧址)、医学院诊所旧址、天文台旧址、坪石老街(校本部旧址)、广同会馆(研究院旧址)、定友图书馆旧址、三星坪村(工学院旧址)、校长许崇清故居、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故居、武阳司村(法学院旧址)、王亚南故居、陈家坪(文学院旧址)、罗家头(詹安泰故居)、管埠村(师范学院旧址)、梅花镇清洞村(文学院前址)及宗祠、学塾(罗香林故居)、大便地炮楼(詹安泰故居)、铜山村铜锣坵(研究院前址)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

通过深入的调研与思考,考察团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将前期有形的遗址保护与无形的学术研究互相结合,成立国立中山大学回迁粤北纪念馆,建设粤北抗战教育数据库。同时进行全局谋划,提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地位。

倡立中大回迁粤北纪念馆

据悉,为纪念抗战时期我校在粤北办学的峥嵘岁月,我校韶关校友会曾在2014年倡建“抗战风云中的中山大学重建项目”。2017年12月,曹天忠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率领系史工作小组在韶关乐昌及坪石进行田野调查、文献搜集及口述访谈,以学术途径重新激活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2019年6月,来自南粤古驿道网、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韶关西京古道乐昌段开展工作调研时,注意到其重要性与历史价值,正式在坪石开始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的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问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新兴的文化关注热点。2019年10月8日,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带队到坪石调研时指出,我校将积极参与坪石办学旧址的保护、修复和相关研究工作,支持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前期搜集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粤北抗战教育考察团希望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与大家进行广泛交流,一起推动项目的深入发展。

经各方共同努力,工作专班已经初步清理和修复部分残存遗址遗迹,建设临时展馆,年底即将实现第一期工程建设目标。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交通与配套设施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等。特别是办学遗址遗迹保存现状堪忧、历史文字记载欠缺、田野调查及抢救性口述访谈开展困难等问题更是工作专班面临的困局,这些都可能影响未来研学基地的长远建设、深度开发与健康发展。

建设粤北抗战教育数据库

长期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的曹天忠教授认为,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高等院校粤北办学遗址是现存抗战时期华南地区最丰富、最宝贵、最具备发掘潜力的历史文化宝库。1940年,在抗战最艰难之际,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抱抗战必胜之信心,从大后方云南澄江回迁粤北前线,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四年多,留下许多彪炳史册的办学印记和宝贵的精神遗产。粤北抗战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这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方面,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不是孤立的粤北文化资源,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主体性体现,应把本规划与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当地政府也应结合南粤古驿道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系文化与丹霞地貌及其他粤北自然生态资源等优势,打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避免与其他地区的同类文化遗址同质化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有效合作,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对见证人与知情者进行抢救性口述历史访谈,为更好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历史,每个人都要怀有敬畏之心。

目前,粤北研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更严谨的历史证据支撑,我们对此要以历史为本位,在广泛的史料搜集和精深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采用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的方式聚集各方力量,进行总体规划考虑,建设粤北抗战数据库。这可以克服目前的建设瓶颈,也是最根本的工作之一。

李欣荣副教授也表示,我校历史学系有着深厚的田野考察与口述访谈经验,每年会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田野,搜集与整理民间文献资料。粤北抗战教育遗址与古驿道、南岭文化与红色革命,均是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未来可开展深入的合作。

温斌专家强调,粤北研学基地应参照南粤古驿道建设的经验,进行综合施策,从顶层设计出发,合力攻坚,先易后难,打造古驿之道、红色之道、学问之道三道结合的综合研学基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时期粤北教育的遗址遗迹在不断消失,见证人和知情者也在慢慢消逝,保护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历史记忆刻不容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求真,重现这段尘封的、模糊的历史。未来,通过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团体的携手合作,大家一起书写华南抗战教育史,推动粤北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