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近年来,海洋科学学院全面推动“五个融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高等教育要有“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海洋科学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当中。
学院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等38门专业课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大国责任、学术前沿等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学科水平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针对海洋科学属交叉应用学科这一特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下根据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四个二级学科设置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四个专业方向,一年级按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拓展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在完成学科大类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二年级第2学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四个方向分流,筑牢专业根基。依托珠海校区大海洋学科群,学院每学期开设10门以上海洋科学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做强一流学科。2019年底,海洋科学学科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学院一直以来坚守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之间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集合全院教师力量,严把教材质量关和政审关,由支部书记带头,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组建海洋科学专业教材编纂团队(其中95%以上为给本科生上课的一线教师),推动全国首套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编著出版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19部,最终将出版40多部。
学院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学院安排专门的实验技术老师负责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学生本科三年级第2学期,学院就启动导师制,四年级学生全部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实施毕业论文研究方舟计划,投入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并鼓励升学深造;支持导师围绕学生科研兴趣和自身科研项目组建本科-研究生联合研究兴趣组,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的培养模式可以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足够的培养周期,促使日后有更多的毕业生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院系统梳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各类课程体系,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构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解决了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规划学业发展,提高本科推免生比重,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推动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研究生阶段。据统计,学院本科毕业深造率连续两年达80%以上。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形式,推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学院设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运营“海精灵志愿者协会”,每年举办1届海洋科技文化节、粤港海洋夏令营和“海纳百川”模拟国际学术论坛,让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号召。实施新生领航计划、团藻促学计划和海·阳体育计划,举办扬帆起航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学业体质等发展。每年开展“我的母校”招宣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均利用寒假回一趟中学母校,传递梦想,传递信心,感恩母校,回馈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