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55 >> 2021年07月31日 星期六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记毕生研究中共党史的百岁学人中山大学李坚先生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本报讯(记者/黄艳、吴立坚、王森)2021年6月30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师、离休干部李坚因病辞世,享年103岁。

“虽然知道李老师年龄大了,但是在七一前夕听到他仙逝的消息,一时还是很难接受。”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生段子杨说,2019年11月,他和几位同学登门采访了李坚老师,彼时李坚老师刚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7月4日,广州殡仪馆,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杨匏安烈士的后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代表和李坚老师亲友一同轻轻送别这位毕生研究中共党史、最早发掘和研究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的103岁的世纪老人。

“发掘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杨匏安第一人”

李坚,1919年5月5日出生,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政治系,1949年5月,李坚先生赴梅县参与民主人士吴奇伟和李洁之领导的粤东起义。1953年院系调整后到中山大学工作。撰写或主编《杨匏安文集》《杨匏安烈士传略》《匏庵即杨匏安烈士考》《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杨匏安史料与研究》《杨匏安传论稿》等论著。

李坚先生出生于五四运动后第二天,冥冥之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坚先生研究杨匏安的缘起可谓学术界的一段佳话。”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立彬说。据李先生回忆,1962年某天下午,他在中大南校园西区散步,迎面而来一位四五十岁、衣履不整的瘦汉子,腋下挟着一大捆旧报,说是1917-1920年的《广东中华新报》和《广东群报》,问他买不买,要价不贵,才六七块钱,那时“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未完全褪去,六七块钱只够买几斤红薯。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碰上如此奇特的卖报人,“我刚好在研究广东五四运动史,也从未见过这两种报纸,虽然生活拮据,再穷也应该买下来。”

他在翻阅那些只留半截副刊的残报时,意外发现一位署名“匏庵”的作者,从1919年6月底到12月中旬,在《广东中华新报》副刊《通俗大学校》上以《世界学说》为总题,发表了四十一篇专文,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与李大钊的名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的发表时间相距很近,都是在1919年11月问世,并且“匏庵”关于马克思“三大学说”的阐述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匏庵”究竟是谁?一直萦绕在李坚的脑海中,经过走访调查仔细考证,他最终确定“匏庵”是1931年在上海牺牲的中共烈士杨匏安,从而发掘这一在华南地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早期重要思想家、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的事迹。

在此基础上,李坚完成了《1919年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和《杨匏安烈士传略》,其中《杨匏安烈士传略》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四卷,受到党史学界高度重视。李坚先生主编的《杨匏安文集》1986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1996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再版。“李坚先生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研究论著,对于杨匏安研究、广东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公认为杨匏安研究的第一人。”著名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退休教授林家有说。

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与梁山、张克谟先生一起编写了《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校史著作之一,奠定了中大校史研究的良好基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说。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政治课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党史和现代史,而学习党史和现代史是十分重要的。”段子杨对李坚老师的话印象深刻。

在中大任教期间,他主要教授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李坚老师培养的学生中不少成长为各研究方向卓有成就的学者,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现在已是蜚声中外的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林家有教授的本科毕业论文《五四时期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李大钊同志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就得到李坚先生的悉心指导。“我是1963年毕业的,当时我选了李坚老师来指导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时,每周都会去老师家里请教。李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帮我答疑解惑。”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年过八旬的林家有教授记忆犹新。这篇文章最终被评为优秀论文,这极大鼓励了当时前往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的林家有。在日后的辗转颠簸中,林家有老师一直随身携带着这篇论文,直到1976年调回中大,在李坚先生的热心推荐下,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上。

“李老师,真的很感谢您,没有您对我本科论文的肯定,我很难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当李坚先生百岁生日之际,林家有教授在生日宴专门致谢,感激当年老师的教导和鼓励。

李坚先生自己也是尊师重教的楷模。1943年,任教广西大学的陈寅恪先生应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邀请从广西桂林前往广东坪石讲学,负责护送的学生当中就有李坚。“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陈先生眼睛也不好,学校派我和几位同学一起送陈先生,路上克服了很多困难,才顺利从桂林到达坪石。”据李坚先生回忆。

因缘际会,十年后,1953年,两人在中山大学相会,从师生变为了同事,一时传为佳话。

离休后,李坚先生仍然十分热心历史学系的人才培养工作,经常接受青年学生的采访和请教,关心他们的学习,不厌其烦地解答学术问题。“李老师虽已过耄耋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每每听他讲历史时,我们总是佩服老先生的记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历史学系2013级硕士生胡洁瑩满怀深情地回忆道,“老师将范文澜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赠予我,先生的教诲和治学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

因为年龄大重听的问题,李坚先生需要看手书才能回答问题,“他一点都没有嫌麻烦,看完问题都会很认真很大声地回答,我也因此将李坚老师作为研究对象。”段子杨后来课程论文就是以“李坚与杨匏安研究”为题。“在对李坚老师学术经历的梳理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始终秉持着守一不移的学术精神。这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历史会记住李老师的贡献”

城市发展要记住历史、尊重历史、重现历史,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要弘扬红色文化。李坚先生离休后,一直积极推动以广州杨家祠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修复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作出了贡献。

李坚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热忱关心得到了广东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2019年3月,广东相关省领导特地前往中山大学看望年逾百岁的李坚老师。“中山大学的历史学科具有非常优良的传统,拥有像李坚老师这样的许多优秀的老师。有关杨匏安的史料发掘和研究,离不开李老师潜心研究、默默坚守数十年奠定的基础,近年来杨家祠的修复工作,更承蒙李老师悉心指导,为真实再现当年的历史情境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历史会记住李老师的贡献。”这位领导评价道。

百岁高龄时,李坚先生和年已九旬的杨匏安烈士的儿子杨文伟一同出席了广州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开馆仪式。虽然都因为重听而不便用言语交流,但两位老人静静地端坐一起,便是这段跨越时间因缘的最好见证,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激昂人心的历史。

2019年初夏,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模范村的一块空地上,李坚先生正应历史学系本科生的邀请,接受口述史采访。“林家有老师突然走了过来,说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的学生林家有呀。”在学生们的陪伴下,两位老人随即轻松地聊了起来,这个其乐融融、动人的情景一直刻在历史学系辅导员周慧春心中。

或许这就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底蕴深厚、学风卓越的原因所在:是一代一代如李坚先生这般学人的坚守和传递。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