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58 >>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罗俊校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科技创新推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科技伦理等一系列重要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指明了科技创新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据先机、赢得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是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紧迫需要,符合各国人民和全球科技界的期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许多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众多复杂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推进。

我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各国共享创新发展成果,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我国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全球行动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传递出以科技创新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决心和诚意。面向未来,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创新活动日益集聚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相继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汇聚高端要素,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国内一些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已初步具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进一步挖掘潜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创新高地,使之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新型载体和重要平台。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大力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更多世界级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近些年来,大学为创新活动培养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和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够多。

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亟须进一步发挥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自由探索,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应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