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立坚)11月7日,中山大学文科科研工作研讨会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召开。与会校领导和来自文科院系的专家代表们在会上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校文科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而务实的研讨,不断凝聚共识,积极把脉开方,共同求解我校文科科研工作实现新高度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法。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俊,在校校领导及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兰平副校长作了题为《坚持“四个面向”,做实“三大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专题报告。他说,2015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文科科研工作,秉持“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学术追求,朝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规范目标努力,在科研规模、平台建设、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服务地方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也存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不强、重大科研平台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国家级科研奖励不够、一流学术带头人缺乏、基础研究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兰平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的重大机遇期,坚持“四个面向”,以“三大建设”为抓手,通过谋划重大科学项目、构建科研平台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建设国家科研平台等举措,争取到2025年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实力稳居第一方阵的目标。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从学科建设、学术视野、学术范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专题发言,他们表示文科科研要关注大问题、真问题,要做引领性的中大学问,致力于推动学科主体学术史的发展,争做学科发展的主人,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回答时代问题、全球性问题,努力作出有未来意识的学术贡献。
在随后的自由研讨环节,现场氛围热烈,讨论真挚务实、切中要害。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评估、学术担当、学术问题意识、学术话语体系、学术出版、科研组织等多方面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文科研究应当关注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和回答中国道路实践中的问题达成一致共识。他们纷纷表示,文科科研工作应该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经济、国家关系等问题,要跳出西方思维范式,推动学术转型,积极“预流”,开宗立派,做好“新中国研究”。
罗俊校长听取专家发言后表示,2015年以来,学校进入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时期,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就是“扬长补短”。“扬长”就是文科。文科不仅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学校跻身第一方阵高校事业的重要基础。罗俊校长强调,新时期要做好文科工作,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要重选题。文科科研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回应时代大问题。“出理论,出思想,出学派”的前提就是学者们要时刻自觉思考如何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力量”、提出“中国方案”、弘扬“中国精神”。二是要重路径。要保证文科科研持续创新,除了回应时代需求,最关键的还是要融会贯通。学者们要勇于突破既有学科边界,强调学科交叉,尝试打破学科藩篱,主动融入或搭建跨学科的科研平台,以大问题为导向整合跨学科团队与资源,以最开放的心态实现自我超越与学科传承。三是要重文化。除了要完善人才和成果培育的制度建设,最重要是在文科学者中营造一种潜心学术、志向高远的文化氛围,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宏大的学术追求,要涵养和保持文化人的大气、底气和格局,努力做到身先示范,引领学术潮流。
陈春声书记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山大学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给各位有志于研究时代大问题、从事大学问的各类人才提供了最广阔的事业发展舞台。他对如何做好文科科研提了三点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把握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这是身逢盛世的时代机遇,大家要把握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问题,立足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二是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要引导青年学者树立远大的学术追求,激发他们的内生驱动力,树立用学术志业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相关部门要密切沟通,积极调动老教授的传帮带热情,要注重全程培育和服务,帮助青年学者成长。三是重视新文科。随着当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文科的社会历史背景被技术变革深刻影响,将新文科的问题推到世人面前。如何理解和廓清新文科的时代内涵是文科学者今天及未来无法绕开的问题。大家应以跨学科视野、跨文化视角着力新文科的研究,拿出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成果。
会议由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主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