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潇雨、涂文熙)在中大,有这样一位教授,从父亲、伯父,到自己及其夫人、弟弟、弟媳以及侄子、外甥,一家几代出了十多名教师,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阶段。吴教授说,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育林”,其中一个重要意蕴就是希望他能从事教师职业。可以说,这位教授的教师职业和敬业精神都是祖传的了。
那么,“祖传秘籍”究竟是什么呢?“勤恳敬业,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上认真,在科研上肯钻研。”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育林教授一直以来恪守的“祖传秘籍”。
用努力和敬业“育树成林”
吴育林教授于1981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系浓郁的哲学人文氛围、各位老师的严谨教学和深厚的哲学知识传授使他接受到较系统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这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本的学业基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科研在大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2008年在成为博士生导师后,吴教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方法的锻炼。他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申报课题。每次做课题时,吴教授都亲自布置好框架,让学生分工去做并进行概括,他再进行修改和审核。吴教授说,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学生才会成长。在申报课题时,吴教授和博士生们常常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时,有好多次讨论到凌晨两、三点,有一次甚至讨论到了凌晨五点。“在讨论过程中,我们都是相互学习的,我从学生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吴教授说。
吴教授长期承担繁重教学工作,近5年承担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时数近2380学时,平均每年达到476学时,教学工作量处于学院前三位;同时,他还主动承担新设的政治理论课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吴教授说:“我的父亲就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教师,他曾是市、县级的优秀教师。我受他影响很深。一直以来,还是努力和敬业支撑着我。”
教学相长,打造师生共同体
在师生关系上,吴教授一直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常常与学生探讨问题,也从中获得启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吴教授的课上,一位医学生谈到自己对《资本论》很感兴趣,这给了吴教授极大的信心。珠海校区的一个学生在上了吴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之后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时常与吴教授讨论,吴教授对此很有感触。受到学生的启发,吴教授又好好地阅读了这本书,并将这本书用在研究生的课上。同时,吴教授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的价值。
在学术讨论时,吴教授和学生们没有师生之分,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吴教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然后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吴教授也非常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必要帮助。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信仰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是志趣所在。”吴教授如是说。在这些年的研究里,吴教授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适合中国、最能促进中国发展的。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下中国的进步。在建党百年之际,吴教授发表了两篇文章来庆祝这个特殊时刻。文章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自省,自我革命,使中国发挥出制度的优越性。
“做研究是很苦的,如果能吃苦,肯定会有所成就。”吴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最初申报课题的那几年,由于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只能靠自己的一点点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吴教授遇到过很多次的挫折。一次次失败的经验累积,一遍遍修改的课题申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申报国家一般社科基金,三年通讯评议通过,最终没有获得,第四次申报时已不抱希望,结果获得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年五次申报,第五次才申报成功。吴教授自嘲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不气馁。经过长期的奋力申报,吴教授获得了从校到市到省到部直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各层级课题。
吴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马克思实践合理性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研究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了《当代中国价值问题与价值重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读》等2部学术著作,主编教材1部。
在吴教授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四要素:信仰,坚持,兴趣与能力。信仰与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而兴趣和能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高度。要做一个合格甚至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四者缺一不可。
多给青年教师一些包容
忆及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经历,吴教授笑谈“当时紧张得全身被汗水湿透”。因为经历过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无措,所以理解和包容成为吴教授对待青年教师的常态。在试讲中发现问题,在修改中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多方面的兼顾是教师的基本修养。在督导中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吴教授总是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提升,同时给予他们鼓励。
从广州到珠海的那条路,吴教授走了整整19年。秉持着关怀青年教师的理念,吴教授主动揽下了珠海校区的教学任务。从此,多了一个在康乐园与珠海校区之间穿梭的身影。直到2019年,因身体原因,吴教授不再前往珠海校区上课。如今,仍然往返于广州校区东校园上课。从始至终,吴教授对青年教师展现了巨大的关怀。
去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将本科生的课上好,需要全院所有人的摸索和努力。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学院本科生,吴教授更是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本科生备课上,希望给本科生教育开一个好头。
如今,58岁的吴育林教授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奔波于东校园和南校园之间,将自己的“祖传秘籍”授予更多的人。正如吴教授的名字一样,“育树成林”,相信在他的精心栽培之下,一批又一批教师和学生能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