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卜熙,很荣幸能够作为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发言。自2013年进入中大求学,历经本科、硕士、博士,终于走到凤凰花开的时刻。如果说父母给予了躯壳,那中大则是赋予了灵魂。午夜梦回,我仍然很难想象我这样的草根学子如何能与博士毕业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曾经不敢奢望的学历或荣誉沾上边。答案很简单:我虽然渺小,但康乐园很大,大到成就了我们的努力、包容了我们的个性、成全了我们的梦想。
原以为求学光景难捱,倏忽间十年已逝。少年终归要远游,远游的行囊里该带上什么呢?高松校长说,“中山大学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强大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是引领未来的核心能力。”
因此,第一个行囊要带上学习力,帮助我们面对未来选择时不惑亦无惧。中山大学教给大家的最重要知识不是某一知识点,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善于学习,这是行走大千世界的底气,是学校给予的最宝贵财富。学会提问往往比记下结论更重要。由于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小企业,我曾对数十家企业开展调查,有300多天是在调研中度过,曾夜宿小城车站、席地而睡,与蚊虫共眠;一包瓜子、几碟花生米,就与中小企业主在公园长凳上畅聊一夜。这个过程,我始终提醒自己保持审问:这是为什么?本质是什么?我真的懂了吗?访谈资料最终超过35万字。我想,要从中大带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学习力:永远好奇、永不满足。
第二个行囊要带上思考力,帮助我们确立人生信仰时顶天又立地。中大精神内核里的重要一条就是脱俗求真。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此得以发扬”。何谓脱俗求真?我想应是心怀国之大者。于研究者而言,就是要树立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使命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夜来幽梦忽还乡,犹记得我从书中看到保家卫国的郭靖、定纷止戈的萧峰,不知何时就记住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中大求学岁月里,文化熏陶、师长教诲、朋辈示范更是滋养了我对民生领域的深度共情,或许正是这种长期藏于内心的底层视野,潜移默化地引导我在研究选题中选中忧患实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我的研究思考有可能为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境况做些改善的话,多年的冷板凳就完全值得了。2018年10月,在学校推荐下我有幸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获勉励。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人生信仰,就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个行囊要带上行动力,帮助我们实现奋斗目标时行之以诚、持之以恒。2014年我随学校到广西百色开展社会实践,与那座小城结下不解之缘。2022年初,百色多地遭遇严重疫情,防疫物资临时短缺,我与几位中大校友上下奔走、多方筹措,仅用两天就驰援了数万元物资,缓解当地一些村子的燃眉之急。现在说起好似云淡风轻,实际过程面临无数困难,很多时候差点儿就要放弃了,但庆幸的是坚持完成了。这件事不仅让我们获得了饮水思源的欣喜,更明白了“到了坚持不了的时刻,再坚持一下,就会是成功”的道理。
将善学善思善行装进毕业行囊中,我相信大家已经做好准备走向未来、面对未来、拥抱未来,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引领未来。
最后,要感谢老师的严管厚爱,他们在开题、预答辩、外审、答辩、终审中悉心指导,为我们的求学生活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感谢同窗的陪伴与帮助,使我们在成为聪明绝顶的秃头博士前始终奋勇前进;还要感谢打饭从不手抖的食堂阿姨、总会提醒骑车慢点的保安大叔。母校的一切都已经融入我们生命中,即使走得再远也紧紧相连,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寥寥数语,难述深情,纸短情长。
母校教诲,永志勿忘,山高水长。
中大故事,未完待续,来日方长。
祝我们毕业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