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68 >>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我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


本报讯(通讯员/蔡珊珊)6月30日上午,中山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中山楼713召开。来自学校人文社科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如何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攻关中如何贡献“中大智慧”和“中大力量”开展研讨。校党委书记陈春声、副校长兰平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科学研究院文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曾佳妮主持。科学研究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首先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希望通过召开本次座谈研讨会,与会专家能结合我校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发展实际,深化理解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共同出谋划策,按要求形成学校相关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举措,推动学校相关学科在文明探源、文明互鉴等领域作出更多贡献。

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学校期刊中心主任彭玉平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教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分别从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及开展多学科深度合作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专家们表示,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以让大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其成因等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当下,这项工程还有很多待解之谜,这是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及相关学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科研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与学术优势,重视岭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位置,把山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纳入中华文明研究的视野,深化研究不同区域的文明演进路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自由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围绕岭南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发挥考古学等学科的作用、如何组建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团队、如何将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畅谈,各抒己见,为编制落实相关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兰平副校长表示,三位专家教授做了很好的专题发言,在座各位专家学者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建言献策,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学校在相关研究领域大有可为。他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能尽快将这次研讨会提出的各项建议、举措落实落地落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释岭南古代文明,做好中华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工作。

陈春声书记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表示,全校师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他强调,学校有关单位要组织相关学科和研究力量,结合岭南考古研究的相关成果,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研究工作,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工作方案编制和落实,陈春声书记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做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氛围,推出中华文明理论探讨的最新成果;二是要推进中华文明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跨学科、跨院系、跨平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要重视发展科技考古,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去建立对古代文明考古的新认识,构建新的理论;三是要完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科研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引育,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科教融合,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