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己可以不辱使命”
2月1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春日,“铺天盖地的阳光;晴朗的天空,可以有大片大片的蓝色”。台湾东华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个坚毅执着的身影,他就是我校亚太研究院朱崇科教授。
此行他获聘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应邀于2月1日至7月31日赴台讲学上课。这个年他就是在宝岛台湾度过的。
在中大同学们的心目中,朱老师是位正直、严肃,极富于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学者。他上的《鲁迅小说及其现代性问题》、世界华文文学(新马部分)、身体政治、精读鲁迅小说、大学语文等课程,以其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情感充沛,富于穿透力与现实关怀深获各级学生的好评。而他对社会时事的判断针砭也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一批批同学,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人在台湾,遥望着岭南花开,除了思念亲人,他思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研究,“2013年,我有半年时间在台湾东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希望自己可以不辱使命,同时也做一个很好的学习者、倾听者和体验者。因为,台湾文学场域也是我的研究对象和自我提升借助。当然,2013年,我还会继续推进我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多写好的论文,一直长久保持在这个学科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展开有关新课题的思考,比如粤侨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
注:本版右侧《自由、规划与读书》一文,为朱教授节日期间所写的治学随笔。
“人生总要有挑战、有牺牲”
“今年这只剩下五个人,冷清些。”2013年是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江春副教授在非洲加纳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了。2011年12月21日他随中国援加医疗队来到加纳,展开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负责教授和帮助当地医院开展泌尿外科内镜手术。
除夕晚上,当举国上下沉浸在合家团聚的欢乐中时,远在加纳的江医生和其他几个医疗队队员也相聚一起,度过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除夕夜——包饺子、看春晚。虽然加纳的中国人不少,但是春节的味道却比较淡。大街上的年味几乎无处可寻。除夕夜过后,江医生便又马上投入到工作中。
除夕之夜,江医生特意打了一通长长的越洋电话,表达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牵念。对家人,江医生总是感到深深的亏欠。特别是当他回家看到三岁儿子生疏的眼神,还有爱人头上新长的白发,这种亏欠感更是强烈。
尽管牺牲了不少,江医生认为还是很值得的。有一个年轻女孩患了输尿管结石,在加纳,以往都是需要开刀的,但她还没有结婚,不愿意留下瘢痕。后来江医生为她做了输尿管镜手术,不用开刀,完全无瘢痕,术后三天就出院了。查房的时候,女孩子灿烂的笑容,让他很感动,由衷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还有一位在多哥的中国工程师,患有输尿管结石,在多哥无法治疗,便驱车十余小时来加纳找江医生,也顺利治愈了。
春节期间,江医生还特意抽空去为中资公司送医送药,提供医疗服务。其实,没有人安排,完全是医疗队自发的行为。或许与黑人语言、文化及医疗水平存在差异和距离,当地华人一有健康问题,往往首先想到江医生所在的医疗队。谁能说医疗队不是象征着祖国的温暖与呵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寄托了他们浓浓的故乡情结。
“人生总要有挑战、有牺牲,才能有进步、有升华”。 如果再选一次,江医生说他还会来到这里,为援加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热力。
“美哉中华,凤鸣高岗”
1月20日清晨,广州白云机场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学子。原来他们是2013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冬令营中大代表团,将要飞赴对岸进行为期15天的文化交流。
初到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奇珍异宝、淡水渔人码头的浪漫情调、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宝岛的美景美食消除了大家佳节的思乡之苦,和台湾学伴(志愿者)、老师的交往接触,让同学们的内心产生一次又一次触动。
期间,大家聆听了台湾著名学者主讲的八场讲座——宋光宇教授的《台湾历史与文化》、张镜湖教授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世界的人口问题》、《气候变迁及其影响》、周扬山教授的《孙中山先生之生平及其思想》等等,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86岁高龄的张镜湖董事长不辞辛劳,硬是站着给大家连续开了三堂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动人的讲座大大开阔了团员们的眼界,带来不同的思维激荡。比如周扬山教授极强调三民主义里的民族认同感问题,而民族认同感的建立需要文化的传承;又如在宋明理学讲座上,王俊彦教授提出老子早就预言了量子力学的特别观点。
与台湾学伴们交流的点点滴滴也深深地烙在每一位成员的心头。来台前,戴永祥同学特意准备了几本莫言的书赠送给当地的学伴,而学伴也回送台湾作家白先勇的著作给他。有的同学准备了颇具广府特色和中大特色的明信片作为友情信物。在参观台湾历史博物馆时,台湾学伴阿真顶着重感冒、嗓音沙哑也要为大家当向导,讲述一个个台湾历史故事。
“不、不、不,手应该这么放”,这是戏剧表演专业的学伴阿真在非常认真地教授台湾的歌仔戏,而中大学子则以粤剧名曲《帝女花》、黄梅戏名曲《天仙配》回馈。中大代表团在文艺汇演上还特地献上了粤语、台语、普通话等多种语言汇聚的精彩节目,并请学伴阿真以古典舞作配……
“美哉中华,凤鸣高岗”,这是文大校长开营时对两岸学子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期望与勉励,无疑也是两岸学子们共同的心愿和期盼。
最后,此行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代表团的贴心人和大管家——带队的信科院杨国志老师。“他像爸爸一样爱护我们,非常温和、体贴”,国际商学院吴嘉琪说。返程时,一位成员由于身体不适需要临时在机场打点滴。杨老师于是推迟了登机,一直陪伴左右,而此时他的小女儿还远在外省老家眼巴巴地等着他回家过年呢。
“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在我所生活的农村社区,他们与我在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中,竟然从来没有交集过。此前,我从未萌生过要去了解的愿望。但我觉得他们应当被‘看见’。”自打放假直至春节结束,来自珠海的2010级中文系陈敏芳同学在整个假期间开展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民间记忆抢救工作,她说:“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谈及行动的初衷,她表示是听了中文系宋素凤老师讲授《社会文化与多元性别》课程后受到启发,开始关注“多元人群”的共生问题。经过认真的筹备,她最终确立了三种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生于三十年代左右的老人们、在越南排华时期被遣送回国的华侨及遗孤、当地的性工作者。这三类采访对象属于当下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边缘人”。
其实对于她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用来交论文的好材料,或是用来做公益时加分的素材。“唯一想做的,就是记录下来。做一部独一无二的口述史,倾听即将远去的老一辈们口中的故事,还原它、细化它,将我们从历史上读到的宏观景象从多个侧面互相印证或是解构还原,在微观上得到真实。”
每天早晨,敏芳骑上车从自家村子出发,按照标记一路寻访,对于特别有故事的老人,她愿意花上一整天去聊天挖掘。晚上回到家,就立刻展开整理,形成文稿。巨大的工作量让她始料未及:“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感到欣喜。可被挖掘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不少受访者感到奇怪,认为我在浪费时间,不像是大学生该做的事。我常常带着一肚子的问题,却被他们诘问得哑口无言;不少问题被认为唐突而不了了之。”敏芳的外婆为她寻到不少宝贵的人脉线索,但对于外孙女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她说:“现在说这些对于吃饭穿衣有什么用呢?柴米油盐才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总是抱着理想主义。”陈敏芳笑称自己是“死皮赖脸”慢慢“磨”才得到这么多资料,感谢家人和朋友们的帮助。面对经常来自周围人的质问与白眼,她不好意思地说:“好几次我差点掉了眼泪,但幸好都忍住了。”
“马上就要毕业了,如果留在大城市里工作,也许我会是一个蚁族。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走街串巷,真正回归生活、接触生活,觉得自己从象牙塔的理想化中走出来,学会了敬畏生活并接受生活的多面性,未来或许就是这样,即使艰难,也不再忧虑惶恐,不再迷茫。”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陈敏芳表示一定会将这个计划进行下去,珍贵的记忆值得被后人用心保存。“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它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一起参与。”
春耕夏收,毕业前的留守
还有一天就除夕了,整个羊城都沉浸在一片即将过节的欢快之中。相比之下,此时的中大校园显得有几分安静与冷清。平时一座难求的图书馆如今也空空荡荡,但仍可以看到几个埋头苦读的身影。
“其实春节还是尽量要回家过年吧,因为毕竟是万家团聚的时候。”
与往年春节马不停蹄地奔向家乡湖南衡山不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唐波今年选择了留守学校,与论文为伴。没有了过往新年吃大餐走亲戚的热闹喧哗,摆在唐波面前的是海量的数据和艰巨的任务。即将毕业,面对论文、实习、工作应聘等一个个挑战,心头难免会有焦虑与迷茫,唐波选择留校先行解决紧要的任务——毕业论文。“我们专业就业相对较难,所以只有把毕业论文先完成好,才能准备好接下来的应聘。”
宿舍、图书馆、办公室三点一线,唐波每天依然保持六到七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现在正处于数据分析处理的阶段,情况不很顺利的时候则需要花更多精力。唐波不由得抓紧分分秒秒,“想娱乐放松早就回家休息了,留在学校还是赶紧把学习完成吧。”
选择了灾害风险为研究方向,也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专业的毕业论文大多涉及到实验,但是我的方向没有涉及到实验,所以我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创新。”正是不懈创新的精神支撑着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乐在其中。
其实苦乐参半的留守生活对于唐波而言,还有更多别样的意义。两年的硕士生活一晃而过,难道真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守让唐波放慢了脚步,仔细欣赏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美丽校园,好好享受难得的宁静。
唐波并不孤单,不少其他本专业的毕业同学也留了下来。这种并肩作战的日子也让他格外珍惜。这是他求学旅途上的最后一个寒假,但是他没有虚度光阴,而是辛苦耕耘,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
春耕夏收,唐波也祝愿中大的每位毕业生都有一场理想的收成!
"Max our effort!"
春节将至,“回家”成为引起大多数中国人共鸣的关键词,和其他欢天喜地回家过年的同学不同,来自2012级中文系的黄皓同学在这个春节承担起了帮助更多人顺利返家的光荣任务。作为肇庆回乡大学生公益团队(约120人的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人,“Max our effort” 是她始终坚守的信条。自加入Max团队,每年的寒暑假,她都奔波在为家乡服务的道路上。
从2月1日起至春运高峰期间,这场声势浩大的志愿行动得到了切实开展。
作为项目负责人,黄皓每早10点到达火车站,直到晚9点大家都离开后,她才能放松休息,有时忙得无法吃上一口热饭。2月5日晚7时,几班火车在同一时刻发车,其中有一班开往重庆的火车在20分钟内即将关闭检票。众多乘客因急于上车造成可怖的拥挤,见此情景,她迅速调集所有志愿者集中在安检口协助乘客放置并提取行李,节约了乘客分拣行李的时间,大大缓解了入站口的拥挤人流。
对于弯腰不便的孕妇和老人,志愿者们还帮助她们将行李一路搬到火车上。2月的广东遭遇罕见的回暖期,连续几天的温度高达26/27度,令人感到闷热难耐。黄皓突然想到:“应当给乘客们送去茶水”,这一举动让许多辛苦奔波焦急等待的乘客们点头称赞。2月4日突然大雨降温,面对突然变化,志愿者们反应迅速,为在雨中牵着孩子、提着大小包的乘客们撑起了一把把爱心雨伞。在难得的人潮稀少的空隙,志愿者们抓紧时间帮助站台工作人员擦拭栏杆、清理垃圾。
虽说为春运服务的时日不算很长,但这样的小事累积起来,着实让黄皓和她的团队体验到了什么叫“身心俱疲”。主要负责清洁工作的黄怡辛同学是2010年Max团队的负责人之一,现在进入到大三论文撰写的紧张时期,她也毫不犹豫热情投入到服务活动中,她说:“我一直割舍不下对Max的感情,虽然现在不是负责人了。但有任何事情我都愿意出一份力。Max是真心想为家乡父老做好事,作为这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乐于牺牲奉献的团队的一员,为大家服务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骄傲。”
黄皓觉得,短短5天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成长磨练。她说:“我以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为改善社会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