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69 >>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共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何依帆:左能提笔发论文,右能披甲治病人


正在加载...
  • 1/2

  • 2/2

本报讯(记者/谢思欣、李德捷)在校期间,她乐研善思,勤于精进,先后在Cell Death & Disease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一篇。她力学笃行,乐于创新,曾获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她学以致用,妙手仁心,曾协助导师为数百名正畸患者治疗,并多次参与“爱牙日”义诊和口腔知识宣教活动。她就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何依帆。

“纯粹而满足,热爱而坚定”

良师引路,意义深远:我需要这样做

在科研生涯中,何依帆一直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对于坚定这一方向的原因,她提到了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受其博士导师、“口腔干细胞之父”施松涛教授的影响,导师曾与合作者完成世界首例间充质干细胞治愈红斑狼疮患者,让她认识到该方向的临床潜力和重要性;二是目前国际上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支持特性的研究仍不多,相关机制尚不清楚,而对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其免疫调控功能,也可能为免疫抑制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挑战、趣味与满足并存:我乐于这样做

在“外行人”眼里,科研事业或许会是枯燥繁琐的,但在何依帆看来,在她进行科研工作的日子里,“其实是感到很充实满足又富有趣味的”。那么这种“充实满足”和“富有趣味”从何而来呢?何依帆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探险历程,“当我们在实验甚至生活中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去探索它为什么会这样,或者为什么不那样,这是更有意思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实验把已经预期的结果做出来。”

可能这样的解释过于抽象,何依帆又补充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案例:“在博士阶段,我提取了淋巴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一次实验中的意外发现它与对照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表现出免疫支持的功能。这与学界传统的认知不同,但我并没有急着否认自己的实验数据,而是在仔细回顾实验设计和过程无误后,通过多次重复该实验,确认了该现象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我在导师指导下对此新现象进行了多个方面的验证和探索,对其内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最终完成了博士阶段的课题研究。”

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何依帆用最生动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科研工作者要相信“未知”的存在,并能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探索未知,从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同时何依帆也指出,科研事业不仅为她带来了学术上的启发与思考,也为她的日常学习生活提供了裨益。“我们经常会有不定期的学术讨论活动,非常自由开放,鼓励所有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且非常欢迎有不同意见的碰撞。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解析科学现象,认为自然规律在人体的奥秘中同样无处不在。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我扩展自己的思想宽度和深度。”

从理论走向事件:有无力,更有幸福与成长

“爱牙日”义诊是光华口腔医学院非常传统一项公益活动,何依帆从大一时便参与其中,“大一的时候,我还是作为参与组织的后勤人员。当我成为了有一定临床知识和经验的医师之后,就开始在义诊中成为直面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员了。”

医生:除了治疗患者,还应当做什么?

进入了口腔临床实习,新的挑战到来了。之前仅仅是辅助诊疗和协助管理病人,现在却是“需要更多地直面患者,大量地参与到诊疗过程中。从问诊、设计治疗方案、动手操作等,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何依帆确认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口腔正畸学方向,并攻读了正畸学的硕士研究生。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属于当时国内第一批创建的正畸学科之一。何依帆认为:“依托了高校的医生、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临床资源和科研技能更好地为临床疾病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讲师:教学相长,更加精进自己

除了通过刻苦练习和大量实践,去精进自己的临床技能外,身为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继续教育正畸培训班的讲师,和广东省儿童早期矫治继续教育项目讲师的何依帆还坚持与基层医生的交流,以此巩固自身,发现不足。

医者追求:上医治未病

何依帆将“上医治未病”作为自身的医者追求,她认为口腔疾病的早期预防是提升国人口腔健康状况的重中之重。她时常参与一些线下的儿童早期科普宣教的活动。“有时我们走进幼儿园,有时我们走进社区,跟孩子们和家长们面对面交流,将口腔知识带进每个人心里。”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