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289 >>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自由、规划与读书

作者: 文/亚太研究院 朱崇科

这个月的前2/3时间段(2013年2月1-20日),几乎都在旅途上,在台北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兜兜转转,从阳明山到野柳,从台大到中正纪念馆,从故宫博物院到士林夜市等等,丰富多彩,但离书不近。这似乎不是我的风格和本位。作为一个职业读书人,固然“行万里路”是一种理论上的兼顾必需,但真正离开书本较久,还是会令人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而如果缺乏思考和规划,似乎更是不可饶恕。但毫无疑问,位移到一个新的空间,自我必须进行调试。在自由空间更大的地方,例如台湾,其实一个独立的个体反倒要学会自我限制,比如“慎独”,比如真正履行和坚守自己的研究计划。一个追求卓越的个体,一个优秀的存在,必须在任何时候保持既有本色,在沧海横流中继续自己的节奏,或者闲庭信步,或者奋起急追,或者激流勇退,或者稳步推进。

我当然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作为客座教授,必须上好课;作为学者,又必须持续自己的研究和创新之气。坦白说,如果是在课堂上自由地放开来谈,我并不担心深度问题,但我素来重视讲课效果,必须要考虑到更好的接受度问题。如何面对一定层次的同学和友人实现交流的最佳效果,同样也是我的追求,这还真得跟着课堂感觉和对(台湾)东华大学学生的既有水准进行适当调试。偶尔我也为此焦虑,因为课堂讲授上存有不确定性,但也为此又期待新的可能性。自然不能说自己完全准备好了,但跟着感觉走和既有的学术基础努力结合或许会有新收获。

同样还有自己的研究计划问题。身处乡间,风景秀丽、交通不便或许都是我喜欢的,既可以赏心悦目,又可以排除杂念颐养身心;但是,似乎图书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又是一种限制。藏书相对不错,有自己的优势,但没有我想象中的多。无论如何,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适度处理,做好主干工作是基础,然后再不断加以完善。看来学术上的一蹴而就素来就是大忌和限制。

此段时间读书断断续续,主要如下:

1、《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陈大为教授2012年论著,框架不错,思路清晰,对于相关议题有推进,但还可以继续丰富);2、《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黄锦树论文集,单篇论文水准不错,但从整体性来看,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堆乱麻);3、《大马青年》(第12期,作为一种存在,它的价值就只是存在);4、《文学的源流》(杨牧先生作品,视野开阔,学问博杂而又收放自如,新一代学者的涵养和这代人比差距太大了);5、《一水天涯:马华当代小说选》(选本不错,有自己的坚守原则,但作品太少);6、《马华文学与现代性》(作为2005年的国际会议论文集结集出版整体还不错,但整体水平依旧有提升空间,问题意识的尖锐度可以加强);7、《中国现代文学》(台湾第22期电子版,选题不错,尤其是对于“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的整体处理结构上有匠心,但不少论文缺乏足够新意);8、《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立场、史料比论点突破更重要,这大概也是不少日本学者的特点);9、《鲁迅的欧化文字》(作为一本名校的博士论文,整体可谓乏善可陈,更多是分类,对鲁迅的理解过于皮毛);10、《鲁迅<呐喊>和<彷徨>的语法研究》(这种纯粹技术性研究只能让人对鲁迅面目可憎);11、《不存在的人》(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短篇小说集,水准不错,但比其长篇略逊);12、《当代大陆与马华小说论》(新锐文创出版2012,论文选题不错,但论述上宏大叙事,罔顾时空差异一锅煮);13、《想像的本邦: 現代文學十五論》(有几篇论文有问题意识)。一共13本书。

13,按照西方惯例,虽然不是好数字,但事实如此,我又如何。在台湾东华大学,作为教师,我的借书上限是48册,于是一口气借到40册,终于一解我思念好书之苦。不亦乐乎!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