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
档案馆里触摸历史
连续两天的田野的确不怎么轻松,大家的身子骨也有点疏松,老师很体贴地让我们在室内看档案,顺便可以休整下。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很热情,但是地方的确有限,我们一大堆人挤进来,原本相对宽敞的档案馆顿时显得狭窄了。我们因为人多,所以分楼上楼下两组分开阅览,上面3组下面2组。我们挤在狭小的杂间里,腿有点伸不开,坐的也是让人腰酸背痛的藤椅,但是做历史就要长年累月的泡在像这样的环境里,学问并不是说说而已。第一次进档案馆,许多常识都不甚清楚,有同学把翻完的目录随手放在一旁,结果被赵老师看见了,赵老师无奈地笑了笑,说“你们还是不懂查档案的规矩,目录和档案一定要分开放好。”赵老师又告诫我们这民国档案上有着100多年的细菌,碰完以后千万不要揉眼睛、碰脸,但还是有不少手快的同学中招了……不知道赵老师从哪里拿来的一本破旧的家谱,纸张很脆,赵老师便安静地在藤椅上翻阅起来,其乐融融,十分和谐。就是这样和谐的气氛中,小小的房间里虽有些闷热,但外面雨打芭蕉的风景却还是让人心旷神怡。不久,何老师饶有兴趣地走进来,这里看看那里凑凑,不时地说“哎,这个很有意思”或者“嗯,上面没有的,到你们这里来了”,很是提升士气。何、赵两位老师当然省不了相互打趣,我们也在一旁兴致勃勃的嘿嘿笑着。翻阅故纸堆其实没有想象中的枯燥乏味。
因为桂东民国档案比较丰富,同学们都不知该从何入手,所以在抄档案号时,便几乎全部登记下来,一共没几页的目录,大家便都记了几十条;拿到手的时候,却往往出乎意料,例如有些目录是警局的,调出来档案内容却是剿匪的,不过第一次去档案馆,收获已经颇丰了。
再访小城
下午时间,我们有些小组为了进一步了解桂东县城,便开始在桂东城内“走街串巷”。我们一边走,一边商讨我们访问的“作战策略”。对于桂东,对于这个小县城,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老师之前让我们询问的一些问题,这次访问,我们是信心满满的,相继地访问了一位老爷爷,两位老奶奶后,在我们前往预先相约的老奶奶那,却发现,老奶奶不在家,我们只能扫兴回去,在走到西街与东街交接点的时候,灵感突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往东街走走呢?就是在这么一个想法的驱使下,我们又询问了一些问题,例如集市,县城区域的扩张,就这样,在我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晚来的种子,这里的城区是怎样一个变迁,人们又是怎样的迁移,人们心中的城乡观念又是如何,这座小县城会有强烈的城乡区别吗?如果有,在这背后驱使又是什么,是族群力量还是经济力量,于此,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起码对于这次桂东之行,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遗憾的,好像得到了一个仅属于自己的宝贝一样,虽然这个问题明显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次性就给予解决的,不过这种思考的方式却很可能给我们以后思考其它问题带来一个参考模式。
思想火花的碰撞
晚上,回到住所,到了交流经验和收获的时候,大家讲了很多很有史料价值的发现。何老师就会道门的材料做了自己的总结和推测,让我们受益不少。某种程度上也破除了我们过度看重宗族在传统社会作用的观点。以前在平沙采访的时候,我们总是关注疍民和陆上居民之间的纷争,不同姓氏的矛盾等多少涉及到宗族的问题。好像一开始大家很自然地以为宗族在地方社会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几天下来,随着采访和实地考察的增多以及老师的及时提醒,我们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此地有很多大姓,例如郭、黄。但是他们刚迁来时,并不是一个祖先。很多地方各大姓之间,并没有祖坟山的明确限制(不准他姓葬在自己的祖坟山)。那当时,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构造这个社会?何老师大胆推测对当地影响更深的是宗教,这些民国史料也可以支撑这一点。
初入史门的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做学问的不易,历史是精彩的,而探索却是孤寂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