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黄华兵)1月17日,科技部在北京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共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其中我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程晓教授团队负责组织编制“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报告。
近20年来,由于全球增温及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冰雪与植被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我校科研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等极地研究力量,通过综合利用风云三号等多源遥感数据,开展了海冰、冰盖和植被的连续监测,形成了2002—2021年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海冰类型、植被绿度变化以及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冰川边缘性和2017—2021年的格陵兰冰面水系等高质量遥感数据产品;分析了海冰、冰盖和植被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评估了大气、海洋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
报告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2002—2021年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北极夏季海冰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及阿拉斯加以北的北冰洋区域,这为北极东北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2021年,格陵兰冰盖所有区域都发生过表面融化,融化主要集中在冰盖边缘地区,融化范围总体上较为稳定,但同时,格陵兰冰川边缘线整体呈退缩变化。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五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北极植被绿度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该报告可为开展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务实行动。自2020年以来,我校程晓教授团队负责了该系列报告极地专题“南极冰盖变化”与“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年度报告。该项工作的完成,是我校积极参与国家行动的重要体现,未来,我校将继续紧密对接国家全球变化遥感监测需求,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贡献遥感科技力量。
17日发布会由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吕静副主任主持,国家遥感中心赵静主任、刘志春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周成虎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我校黄华兵教授代表报告编写团队就“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最新成果进行介绍并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