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无数人将雷锋作为楷模。日前,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获评为第九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对于林天歆来说,雷锋“钉钉子”的精神早已被他融入到了多维生活之中: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每天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之下,这个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从医以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医教研工作中始终坚持“患者第一”,把为群众解决疾苦当作人生事业和理想追求。
林天歆,男,1973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医院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项目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长期致力于泌尿系肿瘤领域发展及成果转化,开创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纳入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在国内率先建立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制定膀胱灌注的“中国方案”,在全国30多个省市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推动我国膀胱癌五年生存率提升10%。在《细胞》《柳叶刀·肿瘤学》等世界顶尖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等多个奖项。
万里援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带着“治愈一名患者,幸福一个家庭,凝聚一片人心”的坚定信念,2019年11月20日,林天歆作为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抵达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喀地一院”)担任院长。在一年八个月的援疆时间里,他坚守在援疆岗位,守护着南疆群众的健康,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为实现新疆全民健康而不懈努力。他像雷锋一样,把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组织,奉献给了新疆同胞们。
他身体力行,带领来自广东省19家省直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的100多名广东援疆专家,深入全院开展23个学科群地毯式调研行动。针对当地“疑难”和“危重”疾病,林天歆创新推行临床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院包学科群”,引进实施10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手把手带教当地科室开展三四级高难度手术,担任教学督导培训师资,进行科研素质课题申报培训等。
林天歆还注重从人才培养入手,大力推行“师带徒”,通过广东援疆专家与当地民汉骨干师徒结对,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科研团队。不畏路途崎岖和高原严寒,林天歆不仅多次组队登上5000多米的红其拉甫国门,还远到12个县市送医送药,累计服务基层群众2万余人次。
在林天歆的带领下,喀地一院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率大幅提高到98%,综合排名跃升到全疆前三、南疆第一。转诊人数从他刚来时的2400多人降到了他离任时的300多人,“疑难危重症不出喀什”的愿景基本实现了,南疆百姓再也不用辗转千里问诊求医,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在林天歆援疆期间,喀什遭遇了两次突发疫情。林天歆毅然决然冲到疫情第一线,像一名雷锋式的“战士”,连续2个多月不分昼夜参与全地区疫情防、控、治、保、稳全链条工作。凭借出色的抗疫表现,他带领受援单位喀地一院成为南疆唯一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受到国家、自治区及地区等多方的高度评价。
殚精竭虑,科研攻关抗击新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刚从新疆返回广州休假的林天歆为之心切。彼时,疫情迎来第一波高峰,武汉尚未解封,国内多省启动一级响应。在核酸检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人们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打破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多重枷锁。
基于前期在膀胱癌研究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林天歆在疫情暴发之初,首先想到了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新冠肺炎CT/胸片诊断的难题,主动承担了广东省紧急立项的“新型冠状病毒紧急攻关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快速诊断模型的研发及运用推广”,投入了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不眠不休的研发状态。
林天歆迅速组建了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自己担任“突击排长”,组织影像科医生将健康人、新冠患者、非典患者、病毒性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的胸部CT分别进行特征标注。
团队搜集了50多万份临床影像资料,仅用1个月就开发出1.0版本,确保可以实现智能辨别。“有经验的影像医生看一套CT大概花15到20分钟,这套AI辅助系统可以20秒内完成1例患者的CT检测和诊断,并且准确率达到90%,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影像科副教授的水平。”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林天歆团队联动前线小分队,不断丰富模型数据,研发出2.0版本,实现对所有类型病人的诊断准确率都在90%以上。在此基础上,林天歆不断推进系统的更新迭代,先后实现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重症危重症预测等功能,甚至可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药物效果评估、指导用药。
不久后,该AI诊断系统被推荐给联合国作为适宜推广技术,向全世界医务人员公开,在十几个国家应用——国外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云平台,直接链接AI系统使用。
2020年6月,林天歆的抗疫成果“基于胸部CT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首月下载量就达到300万次。科研背后的汗水,又一次成功转化为治病救人的武器。在南方日报的报道中,该成果被评为“广东省科技抗疫三大成果之一”。2021年,林天歆另一抗疫成果“基于胸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6月封面。
2022年,广州面临史上最严峻疫情的“大考”,林天歆依然是站在最前线的抗疫“战士”。作为中山大学医管处负责人,他不仅肩负保护学校三校区五校园7万多名师生的责任,还要负责10家直属附属医院艰巨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疫情处置中,他连续半个多月坚守一线岗位,吃住在校园,几乎每晚工作至凌晨三四点。他多方协调,以快制快,高效精准推进追阳溯源、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不仅保障了南校园全体师生安全,还守护了中大社区的广大教职工及居民的健康,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泌尿肿瘤之首,是我国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也排在第一。林天歆治愈的泌尿系肿瘤疑难危重患者不计其数,整体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慕名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来华万里寻医。
三个重要成果见证了林天歆在临床科研上勇攀高峰之路。
首创无痛诊断术
“在以前,血尿患者需从尿道进行膀胱镜检查,来确诊膀胱癌,但这项检查对患者身心伤害都很大,很多患者耐受不了。”于是,林天歆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只需取50毫升尿液便能检测膀胱癌,极大减少了患者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的痛苦,而且使早期膀胱癌诊出率从32.7%提高到79.2%,使复发肿瘤诊出率从31.4%提高到89.5%。目前该项新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和体检机构应用,被纳入中国膀胱癌指南,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首创膀胱癌术式
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的性功能保存率仅10%,成了许多男性“不能言说的痛”。林天歆从手术方式入手,经过日夜深入研究,在国内首创了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不仅根治效果好,而且保留了控尿功能和性功能,大大减少了患者特别是男性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担心,真正做到以患者需求为本。该术式已经纳入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改变了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现已成为我国膀胱癌主流术式。
参与研发国产精锋手术机器人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带来的手术切口长、创伤大、需要做造口、术后排尿不可控等诸多弊端,国外的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做到精准切除、精准重建,性功能保存率提高到76%,术后1-3个月达到控尿的目的,因而机器人手术逐渐成为泌尿外科手术的主流。但考虑到机器人手术要病人多花3万多元,林天歆下定决心要突破这个卡脖子技术。他多番奔波,找寻合适的合作公司,研发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让利于患者。国产精锋手术机器人推出后,手术费用将比达芬奇机器人降低1/3到2/3,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助力我国医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下转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