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C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山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抓住中美建交的契机,在高教部领导下于1980年成功开办了广州英语培训中心(GELC)。为彼时国家顺利选送培养公派赴美留学理科人才,作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和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11个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之一,开办最早的GELC在组织形式、办学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为改革开放后内地的英语教学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983年GELC教学大纲被定为全国英语短训班统一教学大纲范本。至1986年,GELC共开办10期,培训了约2000名出国人员。与UCLA合作结束后,GELC作为中山大学的英语培训中心,隶属于外国语学院,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它是改革开放大洪流中很小很小的一滴清水,却蕴含了改革开放的精神。”时任中心主任杨琇珍教授说。
背景链接:
1979年1月中美两国宣布正式建交,这让彼时中山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强学术交流的共同愿望有了实现的机会。同年,UCLA学术代表团应邀来访广州,最终确定与中山大学合办GELC,并在时任中大秘书长的夏书章教授带领下,考察了上海、山东、北京等地的高校。UCLA学术代表团也因此成为中美建交后美国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学术代表团。
对于这次合作,中美双方都十分重视。高教部专门拨专款在中山大学修建了美国教师专家楼及出国留学生宿舍(即今天扩建了的紫荆园及西苑)。美方则承诺提供教材和40000美元的设备,并选出9位具备丰富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经验的教师,与中方讨论筹建事宜。
作为回访,由时任中山大学校长李嘉人、副校长黄焕秋和秘书长夏书章等一行人所组成的学术代表团于1980年出访美国。热情的UCLA派遣人员专程从洛杉矶赶到华盛顿机场迎接,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作为建国30年来中美建交后国内高校第一个访问美国的学术代表团,李嘉人校长一行不仅与UCLA就合办GELC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详谈,还访问了哈佛大学等一批美国名校,为中美两国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夏书章教授口述整理)
上课铃响了,这边厢教室传出悠扬的歌声,那边教室爆发出阵阵欢笑;台上站着的不是黄皮肤黑眼睛的老师,台下坐着的更不是稚气未脱的学生,若言这是1980年的英语课堂,你会相信吗?
不错,这正是32年前在中大开办的广州英语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课堂情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刺激式”教学与“放松式”学习让课堂显得特别活跃;学员们则个个是成熟稳健的单位骨干。
30周强化学习,“教会生存生活之道”
时为中心青年教师的倪淑芳老师讲述了一段当年她在国外求学时的“糗事”。当时她在车站等车,一个当地人看到她戴着手表,便问“Do you have the time?”,倪老师以为对方问有没有班车时刻表,便答车过5分钟就到。没想到对方直摇头,一边指着她的手表,倪老师这才明白他问的是几点了。
作为内地第一个中美合作办学、培养公派赴美留学理科人才的教学基地,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员快速闯过语言关,尽快适应异国生活。因此,中心主任杨琇珍教授提出“要教会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如何生存下来”,不能让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表达,而是要多掌握生活用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为此,中心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分级式”培养:“中心的英语培训是我接受过最标准、最正规的英语学习。”第一期学员生命科学学院黄学林教授笑称,当时36岁的他“听不懂、说不出”,英语基础在班里是最差的。而中心针对学员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引进了UCLA的差异化教学方式,在入学时进行分班测试,按成绩高低把学生分成三类,采用不同教材和教学方式施教。这种“分级式”培养直至今天仍被国内一些高校沿用。
“放松式”学习: “TOEFL,TOEFL,I hate TOEFL!”期末考试即将开始,外教老师进入教室后并不急着发卷,而是要学员们跟他一起这样喊,沉浸于紧张状态的学员们全都傻眼了。过了一会才领会到是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释放压力,开心迎接考试。类似的“放松式”学习在课堂上随处可见,课前学员们唱英文歌、做英语游戏,而教师则同步观察、记录,再纠正学员的发音和语句表达。这种交互式课堂既寓教于乐,又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很快便消除了学员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
“刺激式”教学:“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训练我们记单词,要求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把记得的单词写下来,刺激我们积累词汇和强化记忆。”生命科学院黄学林老师说。以用为学,中心通过在课内外举办各种与美国文化有关的活动如短剧演出等,创设真实的交流场景,“刺激”学员们在表演和参与中迅速提升英语交流的能力。
“如果没有在中心学习,我的英语水平肯定无法提高得那么快,也就不可能得到教育部的资助出国留学了。中心可谓改变了我的人生啊!”黄老师深有感触,他说在英美等国留学期间接触到的当地华人联谊会负责人和成员较多是在中心培训后出国的。
“当时压力很大,但大家都毫无怨言”
“任务相当繁重,但工作人员却很少。”杨琇珍老师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心每期招收9个班225名学员,每天授课6小时,而中美教师却合计只有15人,担负的工作不可谓不繁重。
中心刚成立时,UCLA英语系系主任Russell Campbell教授定期到中心来视察。看到正在兴建的美籍教师专家楼时非常兴奋,便走到工地里拿起两块砖,对同行的杨老师说:“咱们也来添块砖,加片瓦吧!”考察期间,Campbell教授看到教学设备通过美领事馆运抵中心时,立刻脱下外衣与大家一起开箱、搬运。“毫无架子地一起投入劳动。”至今杨老师对这些感人场景仍历历在目。
彼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于是美方专家组组长George Scholz、中方杨琇珍主任会同美方教师Jim Brown每天利用午休时间,亲手操作当时艾克森美孚公司赠送的先进的印刷机,一张张印刷、一本本装订,再及时发到学员手中。
条件虽然艰苦,但教师们对教学的投入从未受到影响。“每天(美方专家)来校的车上大家都没有闲谈,而是忙着熟悉教材,阅读资料,不浪费一分一秒。”当时刚刚生完孩子的倪老师也是把“家里的事都交给丈夫和家婆,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
“每天3节课,一周15节课,要使用3套不同的教材。每位教师都需要熟悉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四种类型的课。”中心教师的教学课时是普通教师的2.5倍,每天下午4点半还要参加教学科研等会议,晚上还经常为学生进行无偿辅导。现任教于大英部的林裕音老师坦言当时压力很大,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
“回顾当时的工作作风是很鼓舞人心、令人难忘的。”
“许宁生校长现在提倡的‘人心向学’,正是当年中心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写照。”黄学林老师说。当时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最大的有40多岁,但大家学习都很卖力。“因为我们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英语拿下来。”倪淑芳老师记得,当时有个学员发音湖南腔很重,美籍教师都听不懂,该学员主动请倪老师帮助纠正发音。倪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从音标开始一个个教;发不出的双元音就让其对着镜子先练,再让同舍同学听,一遍遍重复。
“累是累,但很开心。”满头银发的杨老师愉快地忆起当年,“每期学生的毕业聚会很简单,没有聚餐、郊游,只是一杯清茶,师生自由地促膝谈心,谈收获,谈理想。真挚,和谐。”
在杨老师看来,与美国UCLC六年的合作经历是她工作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笔。“是愉快的、值得纪念的六年。”
“把当时的工作作风作为一种敬业精神来回顾是很鼓舞人心、令人难忘的。这种精神正是中美双方文化的共通之处,也是中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杨老师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