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77 >> 2023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共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全国唯一!这一国家高端智库缘何独特?


正在加载...
  • 1/3

  • 2/3

  • 3/3

本报讯(记者/曹潇雨 涂文熙 康婕 周沫)今年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前身即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建所40周年。自成立以来,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就深耕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始终将探索具有鲜明专业优势的新型高校智库发展模式作为使命。

近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教授接受采访,回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历史沿革,对研究院的未来做出了新的规划和展望。

1. 谈历史沿革与组建过程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回应国家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探索学校跨学科的教研结合、学科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的新模式。

记者: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山大学已有一批学者在从事港澳研究并培养相关人才;1983年,中山大学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港澳研究综合性实体性研究机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呢?

何俊志院长:

中山大学的港澳研究由来已久,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3年成立了港澳研究领域全国最早的综合性实体性研究机构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1982年中英就香港的前途问题谈判,国家对港澳发展问题的研究需求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当时一批比较熟悉港澳事务的学者也认为应该有人来系统地研究港澳问题,所以他们创立了这个研究所。

第二阶段是1999年学校把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和港澳研究所合并为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00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第三阶段就是在整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15年5月份成立现在的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同年11月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

随着“一国两制”的港澳实践进入新时期,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提出作为国家战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此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也一直在致力探索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研结合、学科结合、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的结果证明这个举措是切实有效的。研究院发展每一步都与党和国家关于港澳工作大局以及学校发展全局同频共振、与时俱进。

记者:研究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过去的五年里,对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国家和学校给了哪些支持和帮助呢?

何俊志院长:

首先是国家对高端智库给予了大力支持,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等提出明确要求,也明确指出研究院的职责使命、建设目标、研究领域等,为研究院高端智库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其次是中央有关部门及省市领导对我们的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三是与港澳工作相关的具体实务部门,长期以来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密切合作关系。

在学校层面,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支持来自于学校人事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学校领导亲自兼任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同时,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专门配套的经费和硬件支持,有力支撑了智库建设所需的办公空间、数据库建设等需求。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

2. 谈重点职能和独特优势

背靠大湾区,发挥交叉学科、同决策部门紧密结合优势,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等各项工作。

记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具体有哪些呢?

何俊志院长:

我们是唯一一家把港澳研究作为中心工作的国家高端智库。我们的研究领域涵盖港澳及大湾区的发展动态、港澳治理、粤港澳合作等多方面。在粤港澳合作方面,目前主要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记者:2017年以来,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多学科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具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何俊志院长:

其一是我们从创建之初就具有天然优势。在广东研究港澳问题,本身就具有地缘、文化和历史等基础优势。此外,研究院还依托中山大学和港澳两地大学联合发起粤港澳高校联盟,每年固定参与联盟体系中的很多活动,和港澳相关大学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其二是研究院的组成人员来自学校各个学科,同时我们与港澳实务部门也紧密合作。这有利于我们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院与校内的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法学院、岭南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国际翻译学院等院系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过去几年,我们探索出了三种模式来最大化发挥交叉学科优势。

一是我们在政策研究领域实行集体研判机制,而非单个学者关起门来在自己的视野下做研究出结论。

二是把在学术理论成果转化成政策研究成果过程中起到转化器的作用。

三是重大课题的集体攻关模式。我们把中大文理各相关院系的老师动员起来,做到既有多学科长期的课题合作,又有实时的集体研判。多学科学者汇聚、同决策部门紧密联系的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学术成果与政策研究成果的相互转换,推动学术研究供给跟决策部门需求的有效对接。

其三是我们研究院不仅是一个高端智库,而且还兼具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的职能。比如,研究院设有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国政治、社会学、港澳基本法等二级学科博士点,特色之一在于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把区域发展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取向。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其他院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多学科的训练,学生的政策研究参与度也比较高。除此之外,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好的制度来鼓励多层次人才培养,就是面向全校从事港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博士论文出版资助,同时还鼓励学生和老师到港澳进行调研。

3. 谈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结合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不断提高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及国际影响力,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和跨越式发展。

记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对国家战略以及中山大学发展各有什么帮助和促进作用?在过去五年中,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有哪些标志性的成果和跨越式的发展呢?

何俊志院长:

我们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强调四个影响力,即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及国际影响力。我们立足中国国情与学校实际,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利用好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优势,把国家战略跟学校发展联系起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研究院取得了不少标志性成果。先是形成了集成性和专题性的粤港澳研究专业数据库门户,对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有些数据库是我们独有的,比如香港历史档案数据库等。另外,我们还建立8种语言的媒体数据,定期在港澳开展民意调查。研究院搭建起的数据平台供校内研究人员共享使用。

此外,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第一个品牌标志性成果是我们每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等。蓝皮书系列是我们实现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一个标志性成果。第二是我们每年都举办一次以湾区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就是我们跟中大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及香港三联书店这三个出版机构形成了稳定的出版计划,比如中大出版社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港澳研究》集刊、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丛书》。

记者:请问今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有怎样的规划?

何俊志院长: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积极回应国家战略以及港澳工作需求。这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和未来研究的主线。

首要工作就是及时紧跟国家战略,深化对港澳、对大湾区的研究。

其次就是要拓展研究领域、壮大研究队伍。当今粤港澳发展的研究面临新形势,不能孤立地研究港澳和大湾区,所以我们准备在以传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主要向东南亚和台湾两个方向适当延伸研究领域,此外也会向大湾区周边相关省份拓展。

近年来,学校的人才人事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探索如何在学校新的发展格局下,调整优化研究院的体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工作需求,同时适应政策研究的需求,是我们未来要做的核心工作之一。

第三,要进行空间拓展,将办公网络从广州校区南校园向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延伸。深圳重视智库建设,我们将加强合作,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拓展我们的研究布局,在一线把研究做深做好。

最后,要不断筹集扩大智库发展基金。寻求供给稳定的基金是全世界智库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也不例外。这将成为我们未来加强研究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