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中医科的候诊走廊上,每天都坐满了梁俊雄医生的候诊病人,大多数病人都是他的“熟客”,有的甚至与他有着十多年的不解之缘。这当中,有经他治疗了十七年仍然健在的肝癌病人,有广泛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接受中医调理而存活的卵巢癌病人,还有许许多多恶性肿瘤术后接受其中医化疗而存活了八年十年以上的病人……而让人惊叹的是一位105岁的高龄老病号,这位老翁可谓集“百病”于一身——胆囊炎、胆石症、冠心病、肺气肿、气管炎、骨质疏松,并中风两次。 从2005年3月到2012年12月,老翁几乎每隔半个月就来找梁医生看病。在他的精心调理下,老翁现在仍能读书看报、种花种草,思维清晰,中医延年益寿的神奇功能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挽回造化,立起沉疴”——“目前广东省最长寿的人是108岁,我很希望三年后这位老人能打破这个记录。”梁医生幽默地说。
行医二十余年,梁医生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不仅仅是妙手回春的医术,更是不矜名、不计利,一心只为病家谋幸福的高尚医者风范。
“梁医生,还不下班吗?中午给您打包的盒饭都凉了!”中午一点,护士敲了敲门诊诊室的门,小声说道。“没事,还有好些病人在饿着肚子等待看病呢。”诊室里传来快速回复。对梁医生而言,日复一日,废寝忘食、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他知道有的老年病人凌晨四点就到医院排队等着挂他的号;有的农村病人为了看病要翻山越岭、几度跋涉,更多病人为了看病常常焦急得饭都顾不上吃。
2011年春节,梁医生回湛江老家休假探亲,期间得知当地有一位23岁的贫困小伙子不幸患上结肠癌并出现腹腔大转移,病情严重已无法手术。小伙子的父母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梁医生,“我们家没什么钱,孩子又患上这样的病,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母亲伤心地呜咽着。梁医生深深地同情着这个不幸的家庭,决定把小伙子带到广州治疗,并一力承担所有的医药费。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化疗,小伙子的病情奇迹般地有所好转,并接受了外科手术,最终硬是从鬼门关被拉回来。面对患者家属和同事的称赞,梁医生笑言:“我很怕曝光!一曝光就很多人来‘化缘’,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呐!我必须把最珍贵的经验、最宝贵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曾经有位患胃癌的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拮据,不愿进行手术,后经广州电视台的记者介绍找到梁医生看病。经过治疗后恢复良好。病人因此十分感激,硬要塞“红包”以示心意,梁医生极力推托无果,考虑到病人的自尊心,还有广州人骨子里“不送红包治不好病”的迷信心理,他于是“接受”了“红包”,让病人心里高高兴兴地回家养病。但私底下他却瞒着病人往“红包”里多加了几百块钱,并以介绍看病的记者的名义捐给了病人。尽管有的人觉得梁医生此举“影响形象”,甚至因此“蒙受委屈”,然而他自己却十分坦然:“‘医家有割股之心’,为病家谋幸福,我于心无愧。”
说来梁医生与中医的第一次邂逅“纯属偶然”。自小在外语和数学方面有着独特天赋的他,初中毕业后只上了三个月的高中就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尽管录取到了非他所长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中医药学专业,然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从容地接受了中医,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热爱。
本科毕业后,梁医生于原中山医科大学修完了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修完了博士学位,并留在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工作,主攻中医抗癌领域。二十余年来,他博学精研,独创了恶性肿瘤的中医疗法,尤其擅长肝癌、结肠癌等的中医治疗。
梁医生强调,病人被医治好,可以不用感谢他,但一定要好好感谢中医这门伟大的学科。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尽管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还不很合拍,也缺乏规范化治疗标准,但中医很多重要思想如整体性、辨证论治等,都能给西医治疗带来启示,西医治疗过程如果能具备“中医意识”,有时换个角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
梁医生在坚守中医的同时,也善于将自己的外语和数学特长与中医相结合,为中医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他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外语教研专家,曾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地任教。他是国内多种顶级中医刊物中医英语方面的审稿专家。他巧妙地将中医与数学理论相结合,利用微分方程研究混沌理论与中医现代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诠释现代中医学,其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为创新中医理论做出了应有贡献。
梁医生说,他没有宗教信仰,但在他心中有两个永恒的“偶像”:一个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一个是中国唐朝“药王”孙思邈。他十分激动,一字不漏地把誓词充满感情地背了出来。而“药王”孙思邈则是以《大医精诚》的隽语深深地影响着他。“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孙思邈对“大医”的界定,成为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典范,也是梁医生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
从不烧香拜佛的他每到药王庙时,一定会诚心跪拜,只因心中那份崇敬,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