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288 >>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学子风采

鲜花掌声后 凤凰涅槃前

———访201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高伟

作者:文/本报学生记者 蔡梓瑜

大学里,总有一群人被“尊称”为学霸、绩点帝、奖学金专业户、学术达人。而显然,地球科学系地质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高伟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大一、大二均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他,在大三评奖时让出了再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机会,转而申请要求更高的宝钢教育奖,并一举荣获了201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学校给我打电话说得了特等奖,当时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在教育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也觉得挺奇怪的。我看过以前的获奖者的材料,他们都很厉害,我还以为自己评不上。宝钢特等奖要求五个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口译能力。去年我们学校的特等奖获得者叫许炳佳,是一个博士生,平时也在各类期刊上发了很多文章。全国一百多所高校,每个学校推荐一个人,全国所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宝钢只从中筛选出50个。”说到获奖,高伟坦言不易。突破教材:大二发现自己对地质学感兴趣,就开始看大量的论文

和大多数人一样,高伟在大一也很迷茫。但幸运的是,他在大二发现自己对地质学很感兴趣。一次课下,他在图书馆查资料时,看到了地质学界很多厉害人物如李四光等人的文章,感受到了地质学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教材的局限,很多问题它其实已经翻来覆去地讲了很久,但是前沿的东西我一直都不知道。对于某一个问题,教材可能花一整篇去讲,其实这个知识的周期很长,所以我就开始看论文,看大量的论文,前沿的东西都在论文里面。”

以阅读大量的论文作为基石,高伟惊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大大的扩展,并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可研究的问题。他在大一下学期参与申请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申报的翡翠种类的科学划分及其鉴定特征研究项目在结题答辩时,被评定为优秀。大二时到巢湖实习时,高伟敏锐地发现了野外的断层有很多微型小构造,统计数据后,他发现前沿论文有问题,就大胆地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着手研究。“等到大三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我就试着投稿,居然被录用了,还要求我一个本科生去做报告。到武汉,我发现会场都是业界的顶尖人物,有点胆怯,最后是在我们的系主任的鼓励下才上台的,没想到我的论文后来还被评为优秀会议论文。”

高伟微笑着谈起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他特别强调看论文和思考。“我的同学、朋友很多人看到我这样,也慢慢地开始看论文。看了大量的论文,思维开拓之后,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高伟介绍自己走路时也喜欢看手机,但是不同的是,他不是在聊天,而是在百度。“看论文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陌生的专业名词,这个时候我就百度。我课下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觉得我知识面很广,其实这是看了大量论文的缘故。”科研畅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多学科交叉,交流时也不能局限本专业的老师

创新是本科生科研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伟介绍道:“创新首先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了解了很多之后,你慢慢地就会发现问题。现在国内地质学存在的问题是,照搬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很难在science上面发文章。要学会创新,我觉得多学科交叉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一个问题,我不单单从地质的角度,而是把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的东西拿过来,可能就会有新的启示。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高伟平时很注重和老师的交流,接受采访时也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师恩的感激之情。同时他更认为,交流时不能局限本专业的老师,他总是想方设法要到业界顶尖学者的联系方式,有了问题就勇敢地向他们请教。“像很多人我都没见过,但是我看他们的论文时,有一些问题我就会发邮件,他们一般都很乐于解答。”高伟如是说,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试着给广州地化所的所长发邮件请教一个问题,后来就接到了这位所长的电话,说他要到中大参加一个研究会,可以给高伟当面解答。

高伟对本科生科研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科研方法有着自己的一套设想,而对自己学术之路,他也早做好了大致规划。“我现在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五年直博,我和一个导师商量好了,前三年在国内,后两年参加一些国外项目,开拓一下视野,提高一下水平。”人生选择:尽孝的同时寻求更好的发展,生活上也要向其他人学习

高伟的家庭状况并不是很好,出身单亲家庭的他,在上了大学后也遭遇了重大的家庭变故。因为生病的老母亲,高伟一度计划本科毕业之后就直接工作。但是,大二大三和很多国内顶尖学者保持联系,参加很多的研讨会之后,高伟发现自己还是对学术研究有着莫大的兴趣。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高伟毅然选择了抓住直博的机会,“我选择在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也是因为可以就近照顾母亲。”高伟坦言自己的生活很坎坷,上了大学压力更大,是曾白玉和段建军两位老师的不断鼓励,才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被同学艳羡的“学霸”也会有羡慕别人的时候,高伟所在的宿舍有学生会主席,有马研班的成员,高伟也经常为他们的社交能力等倾服。“我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来自云南农村,普通话不好,看到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总是很羡慕,于是我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因为学术研究也经常要做报告。”高伟淳朴地一笑,又说,“有用的东西要吸收,不过也要保持本质。丰衣足食固然能提供好的环境,家庭的挫折更能帮助成长。像我现在做学生助理,做志愿者不是为了评奖学金,而是我觉得要有感恩之心,尽力帮助别人。”

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这位学术达人领取高额助学金、奖学金的辉煌,可真实的高伟却是承载着沉重的压力,一路披荆斩棘而来。成长有着自己的轨迹,每个人都要一步一步慢慢长大。而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和新起点,也让高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