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80 >> 2023年09月17日 星期日  共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教师代表王猛:
格物穷理,守拙创新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迎来了朝气蓬勃的你们,使这座钟灵毓秀的校园格外生机盎然!我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此热烈欢迎各位同学,祝贺你们进入中山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不知你们是否还沉浸在金榜题名的喜悦中,亦或是已经开始结识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想利用今天宝贵的机会和各位同学交流一下我心中的大学和大学生活。

何为大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大学是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并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之所”。因此,今天我想谈三个关键词,爱国、学习和创新。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举国家之力办大学,我们国家的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大人就“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学校曾辗转粤西罗定、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等地办学,那时大学的学习条件艰苦、机会难得。即使在现在,有机会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的学生也仅是很小一部分,同学们是代表了很多同龄人来受高等教育的,理应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学习需要强大的、持久的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个人兴趣和恒久的、远大的志向。孙中山先生曾说:“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个志向对于中大人来说可能不仅是“改造一国”,而是“改造世界”。希望同学们也能将自己的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你们将拥有恒久的动力,你们的未来将有无限的可能!

亲爱的同学们!学生在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大学学习,同学们是在人类浩瀚的知识宝库里汲取所需,几乎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大学专业知识学习要在某一学科领域做到精、专、深,不仅要系统性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这样在学习传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运用并创新。大学的教育虽以掌握固有知识和方法为主要路径、辅以探索性学习,以达到适应未来发展的目的,但最终目标还是要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缘,创造新知识、提出新思想、发明新方法。

任何知识当我们将其作为专业学习的时候,都不是轻松愉快的。同学们,如果你喜欢你们的专业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大学有大师、有最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你尚未对专业建立浓厚的兴趣,更要勤奋地学习,这样你们才能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大学阶段不仅要打下厚实的基础,还要培养质疑的精神、严谨的逻辑,养成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真才实学才是同学们立命之本。我们的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就很深刻地阐释了我们该如何为学、如何行事。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适应未来唯有创新。创新是中山大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在校史上,中山大学的先辈们创下无数个世界第一、世界首次,丁颖、陈寅恪、容庚、张云、陈序经、陈心陶、陈国达、戴镏龄、蒲蛰龙、龙康侯、高兆兰、端木正等等,校史馆的画廊里铭刻着他们的光辉业绩;现如今,我校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天琴计划、“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无一不体现中大人的拼搏进取。今年我们团队也有幸发现世界上第二类突破液氮沸点的非常规超导体,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更加让我体会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各位同学在大学里学习专业知识,未来必将面对前人未涉及的工作,创新将是基本生存能力。一切无论简单抑或复杂的重复性工作岗位都随时可能消失。希望你们从大学阶段就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求索,培养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的时光之于人生是短暂的,但是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本需要阅读的书可能会让你感觉漫长,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虽然每一天的努力给个人带来的成长难以量化,但是只有积硅步、方能至千里。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我们学习到的知识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叠加,当知识融会贯通之时就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我们不能保证每次努力都会成功,但是如果一直努力,就必定会成功!

知物由学,格物穷理,守拙方能创新。

祝愿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也祝愿同学们学有所成,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贡献!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