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85 >> 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  共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每位古文字学的后来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上接第7版)

容庚始终认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物也是天下之公器”,收藏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聚之不易,散又何难”。自1956年起,容庚向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以及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捐赠了大批青铜器、历代书画以及殷墟出土的甲骨等,其中不乏春秋晋国错金铭文栾书缶、越王剑、示鼎等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容庚又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金石文字、书画、古文字研究书籍、古籍善本、拓片等130多箱。去世后,他的亲属继承其遗志,更是将他的众多收藏捐赠给各机构。1998年,其家属捐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金石拓片、名人尺牍、往来信札、著作手稿校本、刻本、抄本等460个文物号;又捐赠一批文物文献、古籍资料给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据不完全统计,容庚及其家属先后捐赠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0000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1000余件,以及海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其捐赠之精、数量之巨,令人惊叹,容庚及其后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容庚的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最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者,在于容庚之爱国情怀,熔铸于学术,而且不论处境之顺逆。”容庚的学生陈炜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论容庚精神——为纪念容庚师一百二十周年诞辰而作》一文中如是写道。旧中国时期,风雨飘零、积贫积弱,许多珍贵文物因列强的巧取豪夺而流失海外,见此,容庚发愤而著《海外吉金图录》,“首录流落日本之重要器物以昭告世人”。抗战时期,为守护收藏的大批国家文物,容庚甘愿留在沦陷的北平,并以一介学者之身,收藏了130多件(套)藏品。同时,他积极支持燕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委员会,指导学生编写宣传品《九一八事变记》,又发起成立抗日十人团,联合十大教授宣传抗日,主编《火把》白话小报,奔走在抗日救亡的前线。就如陈炜湛说的那样,“他的爱国热诚,是举世公认,不容置疑的”。

容庚先生坚守民族大义,生活中更是竭诚待人,其性刚直、敢言而无畏。在陈炜湛看来,容庚是“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对于学生和后辈,他有教无类,有求必应;对于学术研究,他只论是非,不计利害。从政治到学术,从为人到为文,他始终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这种“独行特立之容庚精神”,“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的突出体现”,就犹如炬火,至今仍不断激励着后人。

生于甲午,成长于乱世,容庚一生命运随国运涤荡。治学,不曲学阿世;处世,不随风俯仰;待人,扶危济困。容庚为国收藏的情怀,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坦荡的文人风骨,在璀璨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如一颗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学生们每提起容庚,最难忘的便是先生穿着一身素白唐装步行在校园,行止风度翩翩、衣着一尘不染。“先生对于学术研究认认真真,对于人格干干净净,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经历诸多坎坷和风浪,容庚依然说:“我还是我容庚,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也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坏。”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