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走上“代表通道”,接受记者的集中采访。
在采访中,高松校长结合学术生涯和教育工作经历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学习、发现和拓展新的前沿领域
“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读硕士期间到广州珠江冶炼厂,做稀土分离的工业放大。”高松说,在学校时,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做工艺优化设计和仿真模拟,到了工厂则需要想办法把这些东西实现。
这期间,他意外碰到了一个难题,稀土料液进到萃取槽后变成一团浆糊。“文献里没有现成答案,我只能动手做实验,摸索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种破乳剂,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高松的学术生涯,也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学习、发现和开拓新的前沿领域,从首次发现金属有机单离子磁体,到首次合成铁磁与铁电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再到探索将磁性分子用于量子信息和分子诊疗。
参与高水平研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我自身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工作经历中,我意识到,现实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单一的学科专业也很难解决。”高松介绍,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特别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这一理念也与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分契合。
那么如何培养创造力呢?“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来培养。”在高松看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高校是这三者最集中的交汇点。
“我担任人大代表后,两年的建议都与发挥高校这个交汇点和主力军的作用有关。”高松说,去年他建议提高对于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比例,今年建议优化竞争性经费管理,更好地激发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出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这既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山大学,新百年新征程!
今年,中山大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
百年来,中大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了近50万毕业生,一代代中大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始终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复兴伟业。
“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在广州、珠海、深圳这三个湾区核心城市办学,今年,还将到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扩大开放合作。”高松表示,未来,中山大学将积极融入湾区,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国家发展、人类进步,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