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两套讲义和一些简单的行李,2012年7月30号,我与蒲公英支教队的其他11位队员,从中大东校区的岐关车站出发,颠了5个多小时的长途车来到梅州五华,开始为期半个月的支教生活。
在短期内带给孩子们最多锻炼是个难题
我的支教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小孩子,懵懵懂懂,无比单纯。刚开始接触时的羞涩抵不过天真的本性,两三天下来,他们就跟支教的哥哥姐姐混成一团。梅州五华是省级贫困县,学校的师资以及管理人员不足,学校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也非常低。
语数英课程对孩子的知识增长帮助有限,半个月的短期支教,除去相互熟悉及适应教学模式的时间,真正的课时已经所剩无几,知识教不了多少。有的人认为,授之鱼不如教之渔,短期教学就要教方法。在我看来,这就是个建立在无限爱心与强烈求知欲干柴烈火碰撞前提下的美丽幻想。激发求知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所谓“教之渔”,没有长期的辅导纠正,很快就会被忘性大的小朋友抛之脑后。
美工课、音乐课、体育课、朗诵歌唱比赛以及趣味运动会等游乐性比较强的项目,孩子们很乐于参与其中。针对短期支教,如何将知识糅合到趣味活动当中,如何做更为充分的课程准备和课程开发,是支教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精彩世界”的激励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临出发去支教之前,我彩印了几张反映英国和美国生活的图片,只是几张彩图,却引来学生的一阵哄抢,他们甚至直接窜到讲台前,拿了图片就跑。借助图片,我给他们讲大本钟、塔桥、自由女神以及英国下午茶。我不知道孩子们是被图片的缤纷还是我描述的缤纷所吸引,他们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平时最闹腾的两个小男生也安静地听着。临下课之前我说,好好读书,将来到外面去,看更多不同的风景。后来与一位同样有支教经历的师姐交流,她说她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支教者。自以为告诉贫困地区的孩子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就能够激励他们好好奋斗。
我所接触的孩子对于他们的不利处境并不自知。他们的家庭条件和实际的社会环境,使得能够走出贫困并得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安身立命的人少之又少。用“精彩的外面”以及丰富缤纷的生活去激励孩子走出当下的不利处境,这对孩子而言,很难说是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求不得”的心理煎熬。鼓动孩子去追寻外面的世界又无法给予他们长期的帮辅,反倒有点不负责任。
临别时,各个班级开了个班会,几个小女生得知我们下午就要离开,在课桌上趴着哭了一节课。
这种场景拷问着我支教的意义。我对另一位支教队员说,我觉得我们好残忍,就像一个马戏团,或者一个临时嘉年华,给孩子带来欢乐,可我们不过搭了一个为期15天的临时乐园,时间到了,我们要走了,却把彼得潘们留在以贫困为栏杆的地方张望。他们心里说不定还留着你给他们描述的美丽图景,伴随着爱别离和求不得的伤害。
这种心理伤害,正是支教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