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69 >>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专家访谈

一人吐槽很正常 千人吐槽变疯狂

———访心理学系邹智敏老师

作者:采写/李晔至 周霖

春晚直播,观众们忙的不是看各色各样的节目,而是疯狂地刷微博看“吐槽”,全民庆贺俨然变成了一种全民娱乐。无独有偶,当下大众吐槽成“瘾”的现象层出不穷,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大众们不为人知的心理需求?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大心理学系的邹智敏老师。

记者:在过去,对于某个作品或者现象进行大规模吐槽的事情很少会发生,但现在网上却出现了很多“领军人物”牵动跟风网民大规模吐槽。从个人心理角度考虑,这一群在网上“潜伏”,爱吐槽爱批判的人们到底在宣泄什么情绪?

邹智敏老师(以下简称邹老师):网络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延展,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意见与态度的需要,而网络的出现只是场合发生改变而已。在过去,每个人的吐槽也不会少,只不过缺少一个平台让所有人都听到。而现在有这个平台了,就是网络。因为网络是一个公共平台,在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比现实更有影响力。但其实网络上的跟帖、转发、评论,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榜样作用与模仿、从众、思维极化等并无两样。

记者:从现代人的心理角度和现代科技上分析,这类吐槽出现是不是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邹老师: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生活内容的改变。在网络社会之前,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他人的认可,可能更多地需要面对面的自我印象的整饰。但是在网络出现之后,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我表现可以随时发生,意见表达也更容易,被他人关注到的可能性自然更高。特别是带有情绪性的意见表达。打个比方,在广场上,会受到大家关注的一定是大嗓门,或者穿着奇装异服、或者是明星的人。同样在网络上一样,吐槽情绪越激动、观点越极端、知名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受到关注。而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受到关注,所以这种在“网络制服”的隐身作用下得到认可的方式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记者:就像您提到的,“网络上的跟帖、转发、评论,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榜样作用与模仿、从众、思维极化等并无两样。”但其实大部分人都在跟风或者寻求一个途径进行骂战,很多时候这个被吐槽的事物并没有这样糟糕。那这种现象会不会伴随着“过度娱乐化”、“过度狂欢”等问题的产生?这个世界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疯狂”?

邹老师:首先我并不认为吐槽是在宣泄不满、或者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为每个人发出自己声音提供机会。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也是疏好于堵,其实他们只是偶尔吐槽、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需要而已。像是春晚吐槽,一方面我们要想到这是全国十几亿人共享的一次活动,引起大规模吐槽一点都不让人吃惊。只不过网络时代之前,你只能在家里跟家人吐个槽,有了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平台后,就变成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在吐槽。所以对于公众来说,的确有这样的需要,去慢慢适应这种大规模群体意见的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群体理论当中的可能出现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在从众、或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使少数人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理性评价。而且群体思维很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就是说在群体讨论或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群体意见很容易向冒险转移。虚拟的网络世界就是一个群体,每位网民都是群体中的成员,在每个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发展中,网民几乎都从一个松散群体发展到围观群体,再到群体围攻,最终形成了“弱民”与事件对立的“冰火两重天”现象。群体中这种意见两极化的现象,的确是一种疯狂的表现,也需要引起关注。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