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极大的追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于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这一部文学巨著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到目前为止已翻拍为电影20次和电视剧4次。
历年改编作品
1958年法、意、德合拍版是最忠实原著的版本,云集了当时欧洲影坛诸多演技派名家,这一版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悲惨世界》的普及率。1995年法国版将影片作了根本性变动,把背景设置为二战前后,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外国语片,然而它也被批评为“色彩过于华丽和浪漫,缺乏原著的悲愤”。1998年美国推出的好莱坞版十分精炼,始终聚焦冉·阿让与沙威的矛盾冲突,并以散文风格代替了原著的史诗气概,最容易为现代观众接受。2000年法国拍摄的4集电视电影中,约翰·马尔科维奇塑造的沙威入木三分,戏剧性地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盖过了主人公冉·阿让的风采。
除了影视作品以外,《悲惨世界》也以音乐剧的形式广泛传播。1980年,法国音乐剧作曲家首先创作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版本,上演后好评如潮。1985年,该剧的英文版首映,引发巨大轰动,被BBC电台第二台的听众选为“全国第一不可或缺的音乐剧”,也成为伦敦西区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
华丽的阵容&苍白的内容
最新的由汤姆·霍伯执导的电影《悲惨世界》,主要采用了英国版的音乐剧作为底本改编而成。《悲惨世界》的制作方及主创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其严谨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使得电影的整体制作极为精致,其所呈现的华丽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突显,而是各个细节的完美结合。一是它的形式是电影、音乐和文学的三重结合,文学提供故事基础,电影塑造影像魅惑,音乐加强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摄影、布景等技术方面的极致细腻,打造了典型的视觉系的华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员融合了偶像与实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体表现收放得当,喜剧的夸张与悲剧的内敛有着很好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奖和奥斯卡颁奖季上大放光彩,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对于一部已经被改编了将近20次的作品来说实属不易。
由于采用了长篇咏唱的方式,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相对来说比较粗糙,没有着眼于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改变,而是集中展现其内心情感的纠结和抒发。这对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在理解剧情上有所阻碍。尤其是冉·阿让从盗银器直接过渡到当市长,中间没有任何交代,使得他的形象有些单薄。而在原著小说中,他就像一个传奇英雄一般,以力大、坚韧著称,而且又有着卓越的智慧。这种安排使得电影节奏很快,但是歌唱情节的冗长又会给观众带来疲倦感。
乱世暗夜中的探照灯
在对于影片主旨的阐发上,电影可以说做到了淋漓尽致。无论是冉·阿让所表达的“爱与救赎”,或者是芳汀所表达的“悲剧性的人生绽放”,又或是革命者们所表达的“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都展现得十分到位;而对于“圣德尼街的英雄血”的描述,更是让人对雨果笔下19世纪法国社会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有了深层的理解。
可以说,电影或许没有读原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却为文学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可能。电影或许存在诸多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传达了文学大家们对于人生的思考,而对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当是电影所带来的道德效应。如果只是为了与原著比较而进入电影院,这样的结论无异于一句“正确的废话”:电影必不及原著。然而,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Just Kidding 早就说过:
“世界上最自不量力的,是想用一部小说来装下世界;比这更自不量力的,是想用一出音乐剧来装下这部小说; 如果说有什么比这还要自不量力——那就只能是妄想有一部电影,能把这些都装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