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被称之为“院系调整”的大规模大学组织机构改革,以便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更加有效和有计划地培养人才。
此次改革对中山大学的影响极大。正是院系调整的实施,基本奠定了中山大学新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也促成了中山大学校址的迁移和教学体制的又一次重新建构。
院系调整前的中山大学
1951年9月的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和师范等7个学院31个系(医学院不分系),俄文、会计、林业、体育4个专修科,语言文学、植物、土壤肥料、教育等5个研究所,另有附属医院、附设学校等众多单位。
与其他高校相比,办学规模居于当时我国高等院校的前列,有四百多位教师、助教,两百多位职员,学生数也有两千六百多。
50年代中山大学的院系调整分两次完成,至1954年基本结束。一次主要为广东省范围内的调整,一次主要为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校调整委员会指导下的调整。
第一次院系调整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制定了1952年全国工科院校的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
1952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方案”,不仅限于工学院,还涉及到其它各个专业。此次调整遵循了整顿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校的原则,学院建制也被取消。
1952年2月,广东省广州区高等院校调整工作委员会成立。
1952年10月,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工作。
10月23日,中山大学院校调整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任由许崇清担任,副主任委员为冯乃超、陈序经,委员则包括王越、姜立夫、王力等11人。
广州的高等教育资源重组和配置的具体情况是:为了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使广州区各高等学校,能发挥其更大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作用,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调为一所综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四所专门学院(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则拟设于综合大学内。
◆具体调整情况
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划出去,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的重要部分。
原中山大学的部分系科还在全国范围内调离、配置,如理学院天文系调去南京大学、地质系调往湖南矿业大学;哲学系调往北京大学等。
新中山大学也吸收多方资源,具体有原中山大学的文、理、法各学院,岭南大学的文理科各系,华南联合大学的文法科各系,以及财经学院和广东法商大学。
1952年10月21日由石牌校址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则成为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的院址。
中山大学医学院调出后,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成华南医学院,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成为新建的华南医学院院址,当时可能只是临时性质,后来在柯麟等人努力争取下成为永久院址。
第二次院系调整
1953年院系调整工作以中南区为重点。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山大学开始进行第二次调整。
中山大学从7月份就开始准备,包括成立财经、政法各系调整工作组,了解师生思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反映给上级参考等。调整开始后则加强宣传动员,组织好迎送工作,并切实解决好教师子女入学等问题。
◆调整具体情况
原设在中山大学内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大学等院校,除个别教师因校内需要留校工作外(如夏书章教授),老师们也随系一并调动,一百多位老师从广州出发前往武汉。
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等师范等院校文理科部分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共调出教师一百三十多人,学生六百多人,调入教师三十人,学生人数四百多人。图书、仪器、设备等也随之进行了一定调整。
1953年12月底,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会商决定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自1954年1月起改由中科院领导,陈焕镛教授等进入中科院系统。
1954年院系调整工作仍在继续,中山大学语言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但并不完全是整体迁出,商承祚教授、高华年教授等留在中大工作。
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
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成为由文理各系科组成的综合大学,建立了校、系、教研组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地培养新中国亟需的各类高级建设人才。
从1952年到1959年,教师从约两百人增加到五百多人,在校学生也从近一千人增加到约三千八百人。
中山大学的基本结构是在8个系下设置11个专业,8个系分别是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系,11个专业分别为数学、物理、有机化学、动物、植物、自然地理、中国语言文学、英国语言文学、历史、法文专业、经济地理专业等。除法文专业学制为四年制外,其它专业均为五年制。
院校调整后中山大学文理各系科的师资也得到加强,陈寅恪、梁方仲、杨荣国、容庚、姜立夫、高兆兰等教授被调入中大,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奠定了中大优良的学术传统。
院系调整促进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高等教育均获得较大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山大学在两轮院系调整中,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这批调整出去的教师日后成为了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学科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了学科的领军人物,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另一条院系调整的支线,1954年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学校先后易名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在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10月26日,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
如今的中山大学,是一所文理医工农艺多学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同时确立了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新思路。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山大学档案馆
作者:张建奇 李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