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山大学建校以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傅斯年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任教。中山大学在百年发展中沉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建设了具有一流水准、中大品格的各级学科。名师辈出,薪火相传,百年中大文脉的传承由来已久。
以笔为剑,投笔从戎,济苍生而著文章
在红色年代,先辈以文化传承和民族进步为己任,为国家独立与民族福祉奔走呼号,涌现出一批为革命理想挥洒热血和青春的教师和学子。1926年,郭沫若来到广东大学任教,任文科学长。任职期间,郭沫若以革命的精神改革教务,提倡自由选课,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随后,郭沫若在革命的召唤下离校参加北伐,用实践诠释了自己积极投身革命的主张和追求。
1927年1月,鲁迅到了被称作“革命大后方”的广州,并应邀担任校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鲁迅是青年的偶像,报名选修他讲授的《中国文学史》《文艺论》等课程的人数多达200人,其中包括许多前来旁听、爱好文学的社会青年。任教期间,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以笔为剑,把启蒙与革命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和民众。在广州期间,鲁迅还写作了《可恶罪》《略谈香港》等43篇杂文,180封书信,10篇译文,整理旧作《野草》与《朝花夕拾》,完成《唐宋传奇集》的校录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中午,鲁迅冒雨赶回学校,以教务主任身份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以学校名义保释被捕师生——“这么多学生被抓去,这是一件大事,学校应该负责,我们也应该对学生负责。”
浓厚的革命氛围,孕育了一批批热血青年。陈铁军,原名陈燮君,1924年秋考入国立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准备广州起义。1928年春节前夕,二人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年仅24岁的陈铁军与未满23岁的周文雍坚贞不屈,高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在刑场上完成了这场盛大而壮烈的血色婚礼。
抗战时期,面对艰难的办学环境,国立中山大学先后辗转罗定、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等地,只为坚持办学,传承中大的学术火种。
群星璀璨,开宗立派,赓续岭南学脉
1926年,傅斯年结束六年的旅欧生活回国,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科学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1927年3月,他与顾颉刚筹备创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1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28年7月,在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人的筹建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创办初期曾在中大校园内办公,人员组成与中大语史多多有重叠。后于10月迁入广州东山柏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成立。史语所集中了当时的一批文史大家,其中傅斯年、顾颉刚、陈寅恪等先生都曾在中大任教,对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旨趣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6月,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成立。1952年2月,全国院系调整,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合并,迁入康乐园。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师资队伍,潜心教书育人,中山大学学术重镇的雏形初现。2009年,为了学脉的延续,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与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中山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获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宗旨,希望中山大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一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持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吸引众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容庚、王力、姜立夫、胡金昌等教授都曾有中山大学任教的经历。
初心不改,继往开来,承古韵铸新篇
近年来,中山大学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传承百年文脉、促进学科交叉与服务当代文化相结合,聚力传承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大学拥有完整的一级学科布局和本硕博连续教育层次,着力培养基本功底扎实全面,具备国际化理论视野的研究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中山大学各学科团队继承优良传统,潜心学术探索,深耕学术研究领域,勇于理论创新,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理论创新成果斐然。教学相长并进,科研育人同行,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中大人百年坚守以认真细致、严谨踏实的态度探索学科建设与发展,以求贤若渴、海纳百川的姿态坚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学科发展欣欣向荣。
历经岁月变迁,中大人始终坚守学术初心,立德树人,培育英才。从初创时的艰辛探索,到如今的繁荣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每一页都书写着奋斗的辉煌。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综合整理:涂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