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69 >>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观众 票房 制片方的交错关系

———透过票房看观众、制片方对电影内容的选择

作者:文/吴晓敏

随着《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票房神话,贺岁档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紧随其后,大幅度甩开同时间上映的《悲惨世界》、《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等大片,票房直追“泰囧”,达到12亿。电影票房的不断攀升,除了与日益上涨的电影票价有关以外,不可忽视的是观众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从“温饱”到“小康”,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他们更需要有精神层面的输入,来达到生活的另一种状态———五脏庙的富足,精神的享受。自20世纪末期以来,电影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慢慢渗入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消遣开辟了新的途径。电影通过影、画、声等多种手段,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从电影中获得了更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并可将看过的电影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此时一部电影可以不断地被“消费”,被重复地讨论,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性和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性。同时,精神的享受便由单纯的电影文化的输入,扩展到了个人文化意识、观点的输出。然而,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因电影的选择而参差不齐。电影的票房因观众交口相传而大幅飙升,从而也显现出人们在追求电影享受上的选择倾向。

与《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刷新票房纪录不同的是,顶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光环的《一次别离》在中国上映反应遇冷,市场惨淡,观众纷纷表示其艺术性过强,难以理解。不难发现,在生活节奏快的当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喜剧来排遣烦闷,以达到一个更直接的娱乐消遣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购票入场仅是为了两小时捧着爆米花的消遣,一部内容深刻、题材出色的电影才更能增加精神层面的享受。《一次别离》在内容深度上无疑比前两部喜剧片更佳,却少有人问津。消费者在选择电影的时候,往往受票房、演员、电影的噱头、电影话题性(如《101次求婚》,“屌丝”逆袭“高富帅”)的影响,却鲜少思考影片带来的思考和影片的潜在价值。优秀的电影得不到消费者的推动支持,市场占有量低,仅有口碑不能使这些电影走得更远。

观众看票房选择电影,制片方用票房选择电影题材导向。

如今,电影制作方用明星“绑架”消费者,用噱头制造票房,不断追求商业性的同时却忽略题材的选择,因而使电影市场里出现各个版本的孙悟空,出现多个叶问,使一些题材不断被重复消费。好的小说并非没有,何必重复又重复地消费往日的经典和传奇,忽略另一角落里的灿烂辉煌?电影制作方应注重于题材、内容选择水准的提高,而不是为了票房,将一堆明星拼凑在一起,打造一部“星光熠熠”的商业“大片”。光靠粉丝推动的电影不会走远,一部好的电影也不应该以满足利益为目的。制片方应该思考如何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在满足利益的攫取的时候,同时使电影内容为大家所赞赏。与《一次离别》不同,《悲惨世界》在中国掀起了观看的热潮,这是一个将商业和影片艺术性良好结合的例子。该片用电影的形式呈现一部歌剧,这样的新型方式使故事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等大明星的出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看明星”的消费心理。一个好的故事,一群出色的演员,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成为《悲惨世界》票房的强大推力,使其“名利双收”。

观众、票房、制片方之间是一种交错的关系。作为推动电影发展的动力,消费者的选择必然影响市场走向。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前提是需要电影市场多元化的供给。票房是电影内容吸引力和商业性的直观表现,并非是丈量电影好坏的标尺。电影的艺术性并不等于枯燥,宣扬好人好事不一定是红色主旋律,而小清新爱情片并非最后一定要白首相依。要使电影市场更加繁荣,让自身获取更好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制片方和消费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